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方专家交锋“国学”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8:5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各方专家交锋“国学”教育
核心提示

  本报近日关于上蔡县慧光文武学校让孩子”闭门三年读经典”的连续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昨天上午,在本报副总编辑王守国的主持下,来自省内国学界、教育界的代表和一些热心读者,参加了本报和《寻根》杂志社联合组织的”国学”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不仅对慧光学校的做法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更对”国学”教育在当今社会

何去何从,表示了强烈关注。

  座谈会外本报记者连线北京,采访了国学大师文怀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汤一介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王学泰教授等国学专家,他们就如何对待”国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部分·现场

  专家热议:“国学”教育的是与非

  关键词

  “封闭”不是独创

  王毛路(上蔡慧光文武学校校长):

  封闭教育,小班化,这都不是我们的独创,古时候的孩子也是七八岁就离开父母跟着老师学习,逢年过节才让他们回家看看父母。

  背经典,也是与古代的教育做法很相通,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过去也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一个班级才20个人,人家是大班制,我们是小班制,小班制也是按照古代先贤的做法而确定的。不过,古时候是“志在圣贤”,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教学的原则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让他们心静,静下心来做点事情。

  我们这里是先封闭后开放,关键是孩子小,接触不好的东西多了,容易学坏,到那时候就晚了;尽管说是封闭式教学,其实,我们也不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是把孩子整天就关在屋子里面背诵经典,我们的原则是尽量让孩子少接触一些对他们成长不利的环境、事物,等其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后,我们肯定要让他走上社会。

  而“国学”的精华是什么,就是对人的教育,这也是其与现代教育不相同的地方,长善长智,恢复本来就有的人善、真善,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明白人生的道理是什么;让孩子尽量少回家,接受经典教育,这不是我们的发明,古时候很多私塾教育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目标就是追求圣贤、志在圣贤,但近百年来,物质文明的进步飞速发展,道德的进步却没有跟上趟儿,甚至出现了亲情变成利害关系等一些不好的势头,让人感到担心和忧虑。此外,我们不是没有进行适应性教育,也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智力开发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我们有信心让学校的教学水平超过那些义务教育的学校。

  关键词

  现代教育不必复古

  郑强胜(《寻根》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国学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不能割裂,不能像慧光文武学校那样把孩子圈起来,三年内只学国学,而不学习数学等自然科学内容,等懂了做人的道理后,再去学习科学常识。国学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和现代科学教育融合的问题,而不是割裂、分段进行。那种

  先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现代科学的做法是不行的,妄想有了“懂得做人”这把钥匙,就能轻易打开现代科学的大门,是不可能的。他们让孩子鞠躬,我觉得也没意义。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鞠躬和现代社会人们的握手和点头致意,其实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没必要再去复古。孩子在这里学了三年,但他如果三年后步入社会,和社会脱节,不适应这个社会咋办?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和国学研究者应该结合起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挑一些好的篇目,讲给孩子们听。

  关键词

  要首先解决做人教育

  侯超(河南少年先锋学校学术中心主任):

  有些教育必须在孩子某年龄阶段进行,比如做人,这必须在13岁以前进行,因为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对孩子必须先解决做人的问题,做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孩子小时候像一张白纸,大学生、初中生的一些不良东西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孩子从小诵经,让圣人教他做人,容易树立理想。我们让孩子学传统文化不是死搬硬套,而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决不是食古不化。如果孩子的做人教育不解决好,学再多的科学知识也没用。

  关键词

  孩子不是“实验品”

  陈炳烨(郑州市德育幼儿园负责人):

  人文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学习经典就是为了让孩子开发智力,变得更聪明、更多才多艺,才能不愧对老祖宗,孩子如果学得呆头呆脑的,那不是学习经典的成功,而是一种悲哀。对国外有价值的东西也要兼收并蓄;认为学习经典就把自己的“门”关起来,我是很反对的;一种文化只有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的文化,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关键的前提是必须要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只有把本民族的文化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吸收外国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改变整个河流的走向,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其中肯定有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让孩子背诵经典内容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样不能“照单全收”,最好能选择那些经过专家严格审定过的教材,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那样的辨别能力。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人,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建设”好了,整个国家就会更加强盛,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耽误孩子的未来,不能拿孩子的未来当“实验品”。

  关键词

  应增加“中原文化”的成分

  张南峭(郑州市四十七中党委副书记):

  听到这个事情我很感兴趣。“国学”这个名称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后给出的一个术语,但“国学”教育现在应该更多地强调科学性,中国是不是靠“复制式”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还有待论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提得很响,就是因为科学就是人学,本身就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丰富内容。即使是“国学”教育也不能忘记科学。

  倡导科学,其实就是倡导人学,倡导一种方法论,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却背离了人学的方向,一味地传授“X、Y”等内容。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八股科举重新拾起来用,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在应试教育的无奈中上演一幕幕“范进中举”的故事。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我们应该进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孩子中倡导科学,种下科学的种子。河南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浓厚的省份,它倡导的“国学”教育应该增加“中原文化”的成分,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共鸣。

  21世纪的中华民族,纯粹靠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是不行的,尽管教育的力量很伟大,但还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复兴。

  关键词

  “慧光”让儿子变好了

  曹建勋(家长代表):

  我不懂教育,但我知道好歹。我儿子到慧光学校不到4个月,变化之大让我非常震惊,孩子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对这个孩子有点娇生惯养,让他养成了不少毛病。我爱子心切,对他严加管教,但依然没有效果。我也找了不少家教,前后花了不少钱,也没把孩子管教好。

  把孩子送到慧光学校一个多月后,我首次去探访,儿子见面就给我鞠了个大躬,让我吃了一惊。我带着儿子外出买东西,儿子啥也不要,就要毛笔、纸张。当时是我的朋友掏的钱,儿子又冲朋友鞠了一个大躬,把朋友吓了一跳。儿子对我说,对人一撅屁股一点头最不礼貌了,鞠躬可不是九十度,得一百二十度,这样对人才算恭敬。

  关键词

  “慧光”有其存在的意义

  徐玉斌(河南教育学院教授):

  对于“国学”教育,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事实上,教育的发展需要自下而上地改革,现在教育中的课改、高考改革等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都没有形成稳定的科学发展模式。

  慧光学校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其实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探索,对于部分孩子确实是有效的,而且已经得到了一些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说明这种学校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至于是否应该把这种教育模式推广到义务教育中来,还不好下定论。因为慧光学校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适应了某一类学生的需要,如果将适应某一类学生的教育模式推广到所有学生中去,不一定有好的成效。因为在普通学校中,这些经典古学是作为一种简单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并不是从思想上进行教育,而思想是影响本质的东西,但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就像中国人虽然学英语,但大部分是“哑巴英语”、“中式英语”,因为他们学英语的时候,教他们英语的老师脸上还是中国人的表情,并没有达到语言和真实情感的统一,所以就像学好英语就要看原声电影一样。慧光学校的成功正是从思想上教育开始的,它是达到了一种本质和形式的统一。

  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性的理论,也有滞后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对“国学”中的东西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从现实看来,社会需要科学的东西,因此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思想和眼光来看待“国学”以及其发展;现实生活需要白话文,也需要古文,但不能原样照搬,这也不完全适合目前的社会。作为学校的教育特色,增加经典教育,不仅合理,而且很有必要,还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关键词

  为孩子精选经典

  赵发冲(河南省教育厅教育史志编辑部主任):

  对待“国学”,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用坚定的态度学习研究其中经典的东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习、工作、生活,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学习优秀的东西,运用辩证、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进行筛选,编辑出一些优秀的“国学”教材给孩子们读,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就像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一样,实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毛泽东曾提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对于传统文化也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并不是说对于国外好的东西就置之不理了。

  对于慧光学校,建议学校在教学中要挑选一些好的“国学”教材、教案,将那些糟粕的东西舍弃。同时,还是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孩子树立积极的目标,学会生存,学会如何做人,这些教育应该是分层次的,教孩子把握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伦理道德的黄金底线,那些高于这条底线的人就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低于这条底线的人可能就是被绳之于法的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孩子如何考试,将孩子培养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并非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最累的,每天早上最早看到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环卫工人,另一种就是学生,每天披星戴月的人也是学生,他们每天的睡觉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所以,教会孩子如何高效率地学习是很重要的。

  要学会在无奈中如何生存,如果改变不了社会,那你就应该学会如何适应社会。现在社会上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了比较自私的思想。到了社会上遇到问题,他们不会辩证、客观地看待,只会先想到自己,不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现在应该教孩子为他人,了解自己与社会的矛盾,培养孩子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拥有很好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要教会孩子生活,包括吃、住、行等生活内容也是很必要的。总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如何更好的生存。

  第二部分·连线

  国学大师:

  “孩子读四书五经,我不太赞成”

  2月25日,国学大师文怀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汤一介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王学泰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就如何对待“国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学国学,要循序渐进

  文怀沙(国学大师):

  哪些该学?那些不该学?怎么学?你问的问题非常好,非常感谢你们报社选择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关注孩子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这很有意义。

  让孩子读四书五经,我不太赞成,我从小就吃过这方面的苦。让孩子学习“国学”,应该选一些东西。比如唐诗宋词中一些适合现代人看的东西。小孩子从小背些诗,对于培养民族感情是非常好的。你光给孩子讲什么爱国呀,民族灿烂文化呀,那不行,但让他读诗,他就明白相信了,因为有诗为证啊。

  也可以选一些好的古文念念,像唐宋八大家的、司马迁的文章,《左传》、《国语》、《古文观止》,还有先秦诸子的寓言等。

  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刘禹锡的“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这些千古名篇都非常美啊,很适合孩子们读。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学”内容都适合孩子们,像《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很好,但孔子的“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就不好。不能让孩子们养成轻视妇女的心理。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学习“国学”中不同的内容,这个问题要有人抓。

  我们五千年文化有金刚钻,也有煤核、垃圾。有句话叫“继往开来”,但“继往”“开来”都是要有条件的,像随地吐痰,这在古代就有,但你就不能“继”随地吐痰之“往”。“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小教给孩子的东西,那是要影响孩子们一辈子的。

  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习“国学”,我觉得什么都不学而专门去学“国学”不好,应该循序渐进。现代社会发展多快啊,否则,你会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孩子学习“国学”,刚开始都有新鲜感,但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痛苦,所以不能逼着他学。要引起他“学习”国学的兴趣和光荣感。比如家里的爷爷奶奶让孩子在饭后背了首诗,孩子背后,家长就可拍手表扬他,让孩子有成就感。

  家长教孩子读古诗文,要言传身教,大人首先自己要读诗,家里要有这种文化氛围,否则你家里天天赌博打麻将,却让孩子去读诗文,哪能行?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一天背一两个小时,但不能逼着孩子,像囚犯似的,但也不能让孩子“跑野马”似的不管。

  关键词

  讲国学,应当有所扬弃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对待“国学”,需要用批评、改造、面向未来的精神,不能只讲“国学”,否则我们就孤立自己了。

  如果不使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只是抱残守缺,哪怕是把古人非常有意义的话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我想也很难使中国文化复兴,更不可能使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作出贡献,搞不好甚至会陷入“国粹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对待“国学”,需要用批评、改造、面向未来的精神。

  “国学”的提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清末,“西学”带着武力、依靠坚船利炮传入我国,正因为有“西学”的传入,才有“国学”的提法。20世纪前半叶,“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看待“西学”的冲击,一方面要看它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西学”的冲击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的缺陷,把他们好的东西拿来充实我们自己,不吸收是绝对不行的。

  关键词

  教育可以多样化

  王学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国学”的东西,孩子学一点也可以,给孩子灌输的东西太多了,孩子自己的空间就会减少。我觉得读经教育没必要推广,学点可以,不学也行。

  教育是可以多样化的,对于目前社会上让孩子读经的现象,我不是特别拥护,也不坚决反对。但这个学校给孩子讲因果报应,让孩子不吃肉、不喝牛奶,让孩子读《太上感应篇》,这是不对的。《太上感应篇》是古代一本宣扬因果报应的书。因果报应、宿命论首先是不科学的,教育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

  虽然这个学校的做法对一些顽皮孩子很有用,但不能因为有用,就推而广之。人性需要约束,但也不能进行没意义的控制。有的孩子爱吃肉,而你不让他吃,且不说营养问题,就从孩子个性发展来讲,也是不应当的。除了有害于社会的一些习惯,我们不应当对孩子的行为过多控制。过多的压抑、约束,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心理。

  记者手记

  一个偏远县城,百十余名学生,上蔡慧光文武学校却引起了本报关注;本报不惜新闻版面的报道又引发了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这件事,看似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方法问题,实质上却是事关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的问题。

  因为事关孩子,因为事关教育,因为事关下一代成长的千秋大事,它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学校的事情。在孩子们需要记忆的年龄看图说话,让他需要理解的年龄去背书。这些都是与教育的初衷相悖的。在适合记忆的年龄,让孩子去记忆吧,等他记忆好后,再让他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慢慢去理解吧。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在座谈会上,不少学者认为,推广“国学”并不是让孩子学得满口之乎者也、诗云子曰,而是要把传统经典文化转化为综合素质,转化为一种道德伦理,一种个人素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深鞠躬等外在形式上。

  也许这些争论暂时不会有什么结果和结论,但是,如果通过争论,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引起大家的反思,能引起有关教育专家、政府高层的关注,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如何让孩子从“国学”中学到为人处世、治学真谛的研究中,更好地把“国学”教育纳入健康、科学的轨道上来,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也算是我们尽了媒体职责。我们愿意为“国学”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记者温中豪常佰军刘云实习生李娟文张鸿飞陈晓东图

  本次座谈会现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