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编纂环境教育辞典势在必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9:47 中国环境报

  邓延陆

  韩愈在《师说》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传授道理、解释疑惑。那么,“师者”的知识又是从何而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师若仅囿于在师范或其他院校学习掌握的知识,恐怕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教材编辑委员会按照教育大纲改革的要求,推出一整套数、理、化、语、生、

地等全国通用教材。在这套新教材中,极大地丰富了前沿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知识层面,特别是增加了不少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的知识,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新教材中的新名词、新术语层出不穷,让“师者”应接不暇,却又苦于未能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更苦于没有相应规范化的教学辅导资料,“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呢?

  据粗略统计,在现行的新版全国统编中小学校各科教材中,直接涉及人口、环境、资源的名词术语有2000多个。而作为普通中小学校教师常用的“解惑”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等,起码有1/3以上为旧释,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新释义。如果在教学中因循旧例照搬硬灌,岂不是误人子弟?

  譬如,课文中常出现的一些名词,如“环境”,即使是2005年最新版本(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仅诠释为:“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应用实例也仅有“环境优美”、“环境卫生”、“客观环境”、“工作环境”等。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则无法对教材中出现的环境保护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而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对“环境”及其要素做了明确的法定诠释:“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再如,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海南著名野生植物有“子京”一种树,遍查《辞海》等工具书也难觅其“芳踪”。其实,“子京”是海南岛地区对海南紫荆木的俗称,其形态和生长习性类似于香港的区花——紫荆花,而且早在1984年就被列入国家三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许多教师向字(词、辞)典求教而不得其解或其义,教学时也只能“蒙混”。倘若那些求知欲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一再发问,那情景岂不是非常尴尬?

  课本,课堂教学之“本”也。倘若教师照“本”宣科时,连众多名词都不知其然,又如何教众孺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于环境教育来说,积极组织创建绿色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固然重要,但学校原本就是以教学为本,如何在课堂潜移默化地灌输、培育莘莘学子的环境意识,全国中小学校教材编辑委员会已经迈出了可喜可贺的一步,所留下来的众多待解之惑,也只有待编新时代的《说文解字》了。这也许就是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新课题,也是环保部门和专家们为推进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