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四颗糖”启发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1:10 大华网

  □案例

  吴先生来电:我儿子读初二,去年因为在学校看到两帮同学在打架而上前劝解,却被老师误会为也是打架斗殴的一员,由此变得忧郁。平时我们都忙,当时也没在意,没怎么去开导他。后来他竟发展到不想去读书,整天“猫”在家里,我们跟老师反映,多次对他做思想工作,成效却不大。现在,只好请家教来家里给他上课。

  □专家分析

  青春期情感是学习动力也会成阻力

  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纪汉平主任就吴先生儿子的现状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她说,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目前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尤为特别,他们情感丰富,好幻想,有美好的理想,但情感不够稳定。有时受情感逻辑支配,为某种信念可达狂热程度。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支持,当信念破灭时又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迅速转为悲观绝望。他们不安现状,好新奇,喜变化,这些心理活动,如果引导得当可成为学习的动力,反之,就阻碍学习,出现情绪困难,导致厌学。

  陶行知“四颗糖”处理打架事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故事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家长要给予支持,学生要理智处理误会

  作为家长应给予必要的家庭支持力量。青少年在学校受到委屈,返家时要给予安慰、支持及鼓励,不可再加倍责备。务必了解原因,透过适当渠道及情境加以开导。理解万岁,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独立性,引导孩子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学习奋斗精神,树立学习榜样,将活力引向学习。

  作为学生,人生难免因为误会而受委屈,你可以理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当然提看法时,要注意语言与态度,有的时候还需要等待,因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一下子都说得明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坦诚待事,一切“误会”终会云消雾散。纪汉平最后说,“实在解不开你的心结时,我愿与你一起走进心灵深处,帮你解决一些心头烦恼,把金色年华用在学习上。”

  □主持人点评

  不要让厌学像潮水般蔓延

  本报“学生心理热线”刚刚开通,就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一个星期来,编辑部的电话络绎不绝地响起,其中竟有2/3的家长是反映孩子各种各样的厌学表现,有的家长焦急得很,等不及记者回答,硬是要找心理专家问个彻底。

  不可否认,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长期如此,必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程度的降低,从而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形成情绪不稳定的个性。虽然厌学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持人认为,作为家长,首先必须担负起注重孩子精神卫生问题的首要责任。从自己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中挤出一点时间,关注您身边的孩子,关心他(她)的情绪变化,与他(她)更好地交流,倾听他(她)的需求,把刚刚萌芽的低落情绪淡化、消除,这样,就不会让孩子的厌学心理如潮水般蔓延。本期主持人林琳郭丹

  (责任编辑:黄幼华、李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