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张掖路改造之变迁(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3:04 兰州晨报

  金城古道记载几多繁华

  隍庙辕门见证老街悠久历史(上接A9版)位于张掖路的兰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奉祀汉大将纪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主体建筑毁于大火,次年重修,所以现城隍庙属明清风格的建筑群。

  民众在隍庙里烧香祈福、还愿、卜卦之余,更多的是娱乐、购物、吃小吃、看热闹,戏台上唱秦腔,为城隍过生日。随处都有卖针头线脑的小百货摊和小吃摊。

  民国初年,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国货陈列馆,陈列甘肃名特产。

  1956年改建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至今,每逢节假日,隍庙依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热闹非凡。

  张掖路上的中央广场位于兰州旧城的中心,是清代的辕门,这里原为明肃王府门前广场。明肃王府即现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清康熙五年(1666年)改为巡抚署,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陕甘总督署,1912年改为都督署,1927年改为甘肃省政府,门前广场因位于兰州古城中心,故名中央广场。

  在中央广场建有3个辕门,南辕门位于现酒泉路北端、正对省政府大门,为三楹牌坊式建筑,题额“宪纲文武”,东辕门位于广场东侧,题额“节制三秦”,西辕门在广场西侧,题额“怀柔西域”。

  屡经改造商业老街面貌大变自古至今,张掖路屡经改造,商业功能及市政设施日臻完善。明初至清初,当时被人们称为“大街”的张掖路宽8米,路面铺设的是石板,供人车行走。清代中期至民国中期张掖路被分成7段,由西向东分别被命名为镇远门、西大街、钟鼓楼、侯府街、西栅子、东栅子、东大街。清末,现张掖路西入口至现在省政府的路段被改铺为碎石路面,并且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民国初期。

  改造后的碎石路面由于不耐碾压,使该路面遍布坑槽,显得破败不堪。民国四年(1915年),当时的政府决定重新改造张掖路,并计划在路面上铺设石板,为解决资金奇缺的问题还向全社会发起募捐,筹集了白银六千多两,但是由于时局动荡,最终该计划搁浅。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任甘肃督办的刘郁芬又重新组织人手对张掖路进行改造,将路面铺成了浆结碎石路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浆结碎石路面已全部损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时任民国兰州市市长的蔡孟坚提出重新维修并拓宽张掖路,经过民国甘肃省政府同意后,将原来的路幅8米拓宽为16米,其中车道宽9米,铺设碎石;两侧人行道各宽3.5米,铺设青砖;并且在街道每隔50米处修一个渗井用来排水,同时对道路两侧的建筑进行了整修,1942年年底,整体改造工程完工,张掖路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这条路被命名为“中华路”。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和兰州市两级人民政府对张掖路商业老街的整修工作极为重视。

  1957年5月至8月,兰州市政公司对张掖路进行了大修,原路面被全部挖除,改为沥青路面,使这条商业老街成为兰州市第一条柏油大道,1958年,这条柏油大道被兰州市政府命名为“张掖路”。

  史志专家告诉记者,全长1275米的张掖路,不仅是一条百年商业老街,还是一条文化街和行政街;它在兰州市的商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于青元李国林实习生李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