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绿灯斑马线,多了少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3:28 海峡网-厦门晚报

  本报关于交通问题的讨论收到市民大量建议,交警部门及时反馈

  

红绿灯斑马线,多了少了?(图)

  刘罡 摄

  本报讯(记者 蒋怡丹)自从本报提出了交通问题的讨论之后,接到了大量关于交通设施的建议和意见,目前本报将前期收集到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转送到交警部门后,已有市民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这两个信号灯形同虚设”

  

  交警反馈:湖滨中学门前道路将改单行道

  许女士曾两次打电话到本报热线,提出湖滨中学门前的道路安全问题。昨日,许小姐转告记者,交警部门当天就已与她联系,近日还向她反馈了解决方案。许小姐说,这让她觉得交警们是“有感情地看待群众的意见”。

  许女士反映,湖滨中学的大门原先是朝筼筜湖方向的,当时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相关部门取消了校园边上小路的咪表。后来,学校把大门改为朝向湖滨南路方向,湖滨三里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之后,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形势一下子变得极为严峻。

  许女士说,湖滨三里和四里两个路口相距不远,却设了两个信号灯,她不客气地说它们“形同虚设”。“福联饭店十字路口等两个红灯这里才过一个绿灯,行人哪里会等这么久,协管员吹哨子都没用。这里本就有斑马线和人行天桥了,再设红绿灯多此一举。”她说,设了红绿灯之后,还经常造成湖滨三里的道路堵塞,交通更混乱。

  交警部门反馈:实地勘察发现,这里情况确实很复杂,他们准备把湖滨中学门前这条路改成单行道。“交警部门说,金榜路、后江埭路改成单行道后交通改善了很多,他们准备借鉴这个经验,但具体往哪个方向还没有定。”许女士对交警的反馈表示满意。

  “红灯实在太多了”

  

  交警个人意见:交通设施的设置应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

  江先生对设置斑马线没什么意见,他说斑马线是必要的,但红灯实在太多了,几乎凡是路口都设了红绿灯,这也是堵车的重要原因。他说:“从火车站到仙岳隧道一路就有七八个红灯,车速根本就快不起来,没这么多灯还不一定会出事,灯一多说不定就出事故了呢。”

  为什么这么说?江先生解释说:红灯一多,司机不敢违章老是停车,后面就跟着一大串了,这时候后面的赶得急了,前面的早早停了,一不小心就碰上了。

  认为交通设施设置应该权衡利弊的,还有“业内人士”。交警黄警官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说,早几年原思明区的交通死亡率相当低,原因就是市区车速慢。这两年设置的交通设施特别多,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红绿灯一般是根据交通流量的数据设置的,当然也有的是由于市民要求强烈,在相应的路口增设的。”

  斑马线设置应该“少而精”

  

  理由:多了反而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意识的麻木

  黄警官说,其实斑马线也好,红绿灯也好,关键还在于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他认为,如果要起作用,就应该在事故高发路段设隔离栏。“要硬隔离才能达到效果,毕竟翻越隔离栏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极少数人才会这样做。但如果没有隔离栏,人们的守法意识就要差许多,因为目前,人们的文明素质还是参差不齐。”

  黄警官举例说,在嘉禾路实行全段隔离之后,行人横穿现象几乎没有了,而在马垅大榕树附近虽有人行天桥,但因为道路未设隔离栏,结果行人不走天桥直接穿行,事故明显高发。

  另外,黄警官还认为,斑马线的设置应该“少而精”。“斑马线多了,反而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意识的麻木。如果在道路必须的地方设斑马线,可以提醒司机减速,但是如果满地都是斑马线,很难再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提示作用了,那岂不是形同虚设?”

  每个提出建议的人其实都提了一个相同的看法,那就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与交通设施设置之间的关系,用黄警官的话说就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群众的文明素质不高,许多交通设施都难起作用,如果群众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过多的交通设施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不信任。

  原声

  一居民:火车站那里怎么还不设天桥呢?那里交通已经够乱了,人又多,得早点安排。嘉禾路殿前段是事故多发路段,为何有了天桥以后斑马线仍然存在?我认为,应该设置天桥的还有湖滨南路的电子城站。

  斑马线的设置也不合理,尤其是市区,斑马线居然设在十字大马路口,行人得走多久啊?规划的人光想到好看,没考虑到实用性,建议到香港学习一下,最好是往后拉一些,到路口还没变宽的地方,或者在斑马线中间设个安全岛。

  引用一下网友的评论吧:交通堵塞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车速实在太慢,特别是在各大路口,红灯一亮,前面的车慢吞吞起步,一点不考虑后面的车,有时一个绿灯明明可以过20辆车,可是这些慢车挡在前面只能过10辆。(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