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快乐民工”应是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5:34 浙江在线

  2006年第三、四合刊《观察与思考》刊登了独家策划:《快乐民工》,洋洋洒洒数千字,坦诚向社会和大众讲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命题”,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应该让民工们快乐起来。看过这组报道后,笔者心里感到非常舒畅和振奋。这个选题抓得好!这种认识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性底线,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之所以说社会要倡导“快乐民工”,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民工实在不够快乐。首先是

经济认可度不够快乐。据报道,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他们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6%;民工进城减少了政府、城市在培训和教育方面的开支;民工有将近一半的收入会在城市生活中消费掉。温铁军做过统计,如果按农民工平均每人一年提供两万元的产值计算,一亿进城民工就为国家奉献了两亿元。还有一组数据:目前民工这一新兴的工人阶级队伍人数上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个人,没有城市户口的民工占城市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如果没有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关门,近七成的生产厂家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盖不起来。(《观察与思考》)可是,如此巨大的经济贡献,很少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详细披露和重点轰炸,农民工的巨大经济贡献被虚幻商业利润遮盖,被身份卑微化解,话语权缺失消声,更被权威部门的“官出数字”取代。媒体报道的“用工荒”屡屡发生,老板们不惜巨资跨省招工,唯独没有想起对民工进行感谢和感恩。这与民工的经济奉献是一种反差极大的权益不对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的员工,因为缺乏足够的认可和信任、赏识,他们要想在经济地位和待遇上扬眉吐气、快乐起来,那无疑很不现实。所以,提出“快乐民工”,用经济总量的现实数字和鲜明对比告诉人们,应该给予民工必要的经济认可。社会大众、政府、媒体要大张旗鼓进行经济宣传,为民工真正快乐打下牢固的“快乐经济资本”。

  第二,用工生态和精神环境不够快乐。就是民工没有为国家付出巨大经济成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民工也有权利获得社会尊重和人文关怀,以及和谐信任的劳资关系和用工生态。可是,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企业几乎以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作为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的企业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有些地方党政领导担心一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导致投资者不愿意到当地投资。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影响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还有些中小外资企业向他抱怨现在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会影响他们的经济效益和出口竞争力。只考虑到了有产者和投资者,而对于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2005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用工生态呈现“洼地化”,连起码的生活安全保障都不能到位,民工如何快乐起来。特别是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不高和脏乱成为了市民们的“歧视理由”,“穷打工的”!不愿意用平等人格看待他们,使得民工屡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被排斥在城市生活边缘。所以,有专家指出,整个社会要消除对民工的精神歧视和性情排斥,不但要以宽容姿态欢迎他们在城市生活,更要从人格上充分尊重他们,认可他们;其次,用工单位不能仅将民工看作简单劳动力,还应该从人性角度出发,提供优良的用工环境、住宿条件、卫生条件等,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娱乐。如此,民工才能真正精神快乐起来。

  第三,就业保障和医疗住房保障是最大的心病,难以快乐。城市工人付出了劳动,就能得到相应劳动保障和住房医疗保障,可民工的这种经济待遇却因为户口原因被无情剥夺。这就造成很多民工“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更有农民工妻子不得不在厕所生育、农民工子女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民工小病不医之类的“救助窘迫”。因此,有关专家说,政府应该担当起这种“福利救助”,“从政府制度上看,民工是国家特殊治理体制的产物,旧体制对民工进城务工的确已造成了种种羁绊,应该尽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民工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制度保障和城市政府所提供的社会公共品、公共服务”,消除“保障洼地”。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髦的社会理念,这里面的“人”包括城市人,更包括农村人和民工,不要因为地域性和流动性将他们排斥在外。


作者: 刘克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