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村村有大学生”的希望与担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5:35 浙江在线

  北京招大学生村官响应热烈。而随着招聘工作面向在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全面展开,众多渴望“留京”的学生很可能将“火爆势头”推向新的高潮。

  过去在农村,出个把大学生,那可是稀罕无比,是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难得机遇。如今大学生要进村当村官,则反映出两方面事实。其一,大学生已非“皇帝女儿不愁嫁”,就业压力使学生择业必须更加理性。再者,广大农村地区确实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才,参与到当代农村的发展建设中来。北京市委组织部等10部门联合发文,提出3年内招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区县工作,实现北京“村村有大学生”目标。

  但一些疑问也浮上人们心头。

  首先,大学生村官具体干啥?从“头衔”看,是当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助理就是协助,村干部如何与城里学生协调磨合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把大学生当“笔杆子”、附庸,其优势很可能无法发挥;如果放权、多吸收大学生意见,这得看村领导班子、村民能否更新观念,肯听“小毛头”们的意见,还要注意到应试体制下,不少大学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发挥大学生所长,使其学识、新思路能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得有一个过程,不一定能立竿见影,这对双方都不是一道简单的课题。

  此外,为鼓励学生投身农村,政策方面则给予了今后进京落户、公务员录取优先、考研加分等多项倾斜优惠。但如何能让多一些的学生不只拿村官当“跳板”,或者说,怎样才能使一些学生在3年合同期满后,仍愿意服务于农村,在基层工作,这也很重要。否则,学生们来来去去,人才依旧是留不住。城乡差别、二元结构是由长期历史遗留、工农业“剪刀差”、分配不均、户籍歧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给予进京户口、公务员录取等奖励,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在“巩固”不平等,搞不好就会变成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行动总比等待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早几年的“村村通公路”,那是致富之道,如今的“村村有大学生”,更给人以希望。何况,我们看到,有的大学生已经走上这条路。近年在河南鹤壁市、平顶山市就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有近3000人到岗,有的还经村民选举高票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成了致富带头人。还有像霍清廉那样干了十几年的“硕士村官”。当然也有不适应中途离开的。这都很正常。在城里不是还有“跳槽”的吗?还有组织去西部的志愿者大学生,去一年两年,回来享有一些优惠政策,有的说不定打开局面,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了。这样做不只是就业的需要,对农村、西部的支持,也是对人才的培养造就,应当作为一项大工程来做,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样还会鼓励那些本地大学生回乡报效,鼓励当地政府积极留住本土人才,年轻人的路就越走越宽了。

  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居世界之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不可能大学生都留在城里;农村奔小康、农村城镇化建设又需要大批人才。因此,认真对待大学生当村官,努力解决处理好“人尽其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扎扎实做好工作,多干实事,少搞花架子,别让学生失望,别让农村失望,那才是最要紧的。


作者: 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