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民间社团的名与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5:45 浙江日报

  上虞市要为“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家乡新建纪念馆,虽然企业捐款百万元解决了项目资金,但人们更关心这究竟归哪个部门来承办。前些天,“主角”终于亮相,却是一家民间社团组织——市乡贤研究会,全权负责纪念馆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5年前,市乡贤研究会成立之初,不少人顾名思义,认为这是“草根秀才”要在上虞籍古人名人上“做做文章”,是一个“发幽古之思”的“现代沙龙”。可到如今,在更多人

的眼里,这个民间研究会无愧为政府的“文化顾问团”,还被市委列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此前也曾评为市级年度“红旗单位”。去年10月,市政府在新建的舜耕公园庭院划拨4间办公室,以“零租金”供研究会使用。

  人因“名”胜,地因人“名”。起初的乡贤研究,就是搜集史料,著述立说,开研讨会,只想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陈秋强会长很明白,认为:“我们不具备有政府背景的社团那样的行政资源,只能靠自身品质和良好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同。知‘名’之后,更要务‘实’,研究会的‘实’比‘名’更重要。”

  研究会头一回组织“走近乡贤”活动,约请当地媒体记者赴京采访10名上虞籍院士,结果一口气走访了40多位在京的“乡贤”。回来宣传报道之后,引起了热烈反响。继而,市里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时,就建议研究会把“走近乡贤”推进到上海。于是,在沪的上虞籍成功人士面对乡亲的期待,纷纷为家乡融入“长三角”建言献策。研究会整理了8位“乡贤”的建议,专题报送市领导,获得了好评。此后,“走近乡贤”走进了南京、广州等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吸引外“智”、外资架桥铺路。研究会同志说:办了实事才有好名声。

  研究会没有财政拨款的经费,却承担了许多公益事务;会员义务服务,没有报酬,尤其是退休老同志还时常自己垫钱。在曹娥江城市防洪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研究会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义务担负了江堤景观的全案策划。他们依据乡土文化研究成果,以上虞历史上3次名士雅集为寄托,构思了江畔雕塑群像。在雕像制作过程中,他们又担负了文化监督的任务,多次到杭州、苏州现场修正人物设计造型,包括道具细节。这项工作历时3年,他们从没申请专项劳务经费。研究会同志说:不图回报才有成就感。

  研究会四处奔走,想办法保护名士故居、遗址和陵墓等,但是他们探究、挖掘乡贤文化资源的立足点,就是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研究会延伸组织机构,组建少儿学院,在56所中小学设立分院,帮助进行“知乡贤、赞乡贤、学乡贤”的活动,组织“乡贤的青少年时代”主题故事巡回演讲,并通过整理乡贤事迹,编写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先辈的成长足迹中获取民族精神的营养。有的学校还选择乡贤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出现了竺可桢分院、何振梁分院、谢晋分院等。研究会同志说:选准载体才有生命力。

  乡贤研究会的活动,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温暖说:“这些年来,研究会为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大量难能可贵的工作。可以说,研究会已经成为我们联系海内外乡贤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们弘扬虞舜文化的重要智囊和助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