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如此“业务”是一个危险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6:00 光明网
王波

  近日在哈尔滨某高校校内的宣传栏上出现了一则“代人答到”的广告,张贴广告的是一位大三女生。“代人达到业务”每课时收取2元费用。(2月23日,新华网)

  读到这则消息之后,我的第一感觉不是从事这项“业务”的学生多么有“商业头脑”,而是觉得这项“业务”事实上是对我们高等教育的一种公然嘲弄,它的的“市场”何在?如此“业务”的出现,是一个危险信号。

  首先,不妨从分析这项“业务”的服务对象入手,据她介绍说此类“业务”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四学生,“既有忙着找工作没时间上课的,也有已经找到工作不愿意去上课的。”为什么大四学生钟情于此项“业务”?其实并不难理解,读一读现在铺天盖地的关于大学应届毕业生现状的报道,什么“公务员报名人数又创新高”,“考研英语试题难度加大”,“万人招聘会挤爆现场门玻璃”,“招聘尚未了,简历成废纸”…真让人眼晕,而处在这“漩涡”中的主角,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你又怎能“忍心”去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乖乖上课呢?难怪有人惊呼:“四年本科教育正在'缩水'!”

  其次,这项“业务”又是如何开展的呢?难道老师就可以不闻不问么?这就要涉及我们某些高校“大课”泛滥的传统。何谓“大课”?说直白一点,就是一起上课的人数多的课。人数会多到多少呢?你还别嫌多,动辄一二百人在一起上课那是家常便饭,三四百人“一勺烩”也不是没有,甚至如英语这样需要很强的课堂听说“互动”的课也不能幸免。于是乎,台上老师是滔滔不绝“自说自话”,台下几百号学生也“云里雾里”各忙各的。这个时候“点名”,老师头也不抬念名单,听到答“到”的,划个对号,很多时候对于老师来说讲台下坐着的都是“新面孔”。

  既然如此,那老师为何还要象征性地去“点名”呢?说来也不能全怪老师“无情无义”,实在是校方有“很具体”的规定。比如学生成绩要和平时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挂钩,通常是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七开。于是,很多老师可能一学期就随机点三次名,一次不来成绩扣十分,“力度很大”,敢情学生因为一门课被尊敬的“HR”同志“pass”可就十分划不来了,毕不了业可更不是好玩的,“重修费”也不是便宜的,思来想去,权衡利弊,可能就要去求助于此项每课时只收取“两元”的“业务”了。

  那则消息在最后写道:“记者看到这则广告时,上面留有联系电话的小纸条已被撕去不少。”我不禁又“浮想联翩”: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一位学生走进教室,发现谁都不认识了,原来教室里坐着的都是“代人答到族”,如果真的这样了,谁敢为这个负责?谁又负得起责?如此“业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危险信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