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科普危机关乎国民想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6:00 光明网
刘效仁(安徽评论家)

  这是一条不该被疏忽的消息。据媒体近日报道,上世纪80年代,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每年有数百篇原创的科普科幻作品问世。然而,在之后20多年间,科普刊物锐减,目前仅剩了一家《科幻世界》,成了13亿国民的一根独苗。在力倡科技原创与自主创新民族精神的当下,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哀。

  先有科学的幻想,科学的灵感,科学的思维,才有了科学的创新和创造——这是为世界科学发展史所证明的一条成功路径。正因为如此,到2004年,美国拥有148种专发科幻小说的期刊,并且有400多所大学开设有科幻课。在许多领域,科幻小说甚至担当了美国科技的侦察兵,预警机,先头部队,美国科技紧紧地跟在美国科幻的后面,将一个个科幻美梦成真。

  然而,我们如今却没了科幻科普报刊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是《科幻世界》独立撑持,一枝独秀,中国科幻早已成了灭绝的恐龙。何以至此?科普作家魏雅华分析说,科幻小说的衰败,首先缘于1982年的科幻小说姓“科”姓“文”之争。结果,科幻小说被认为姓“文”。自1982年后,中国的科普、科技类报刊和出版社,视科幻小说为异端。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将科幻小说扫地出门,于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失去了一大半阵地。尽管中国的纯文学刊物因“小说”两个字而收养了科幻小说,而纯文学的倡导者又视科幻小说为螟蛉子。结果,科幻小说就成了无家可归无人眷顾的弃儿。

  其次,我国长期以来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几乎是空白,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科普被打入了另册。科普刊物和创作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财力扶持和休养生息,以至于维持生存都十分困难。而科幻阵地不断萎缩最终弃守,导致中国所有的科幻作家都是业余的,中国没有一个专业科幻作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普科幻作家缺乏自由想象的灵性,相反,更多的是想象的禁锢,生存的压迫,以及思想的自我囚禁。不仅因为靠写科幻小说无法吃饱肚子,更因为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禁律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人们还记得《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去年7月16日全球同步上市,一天之内便销售出1000万本这一绝无仅有的奇迹。女作家神奇创造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密码。在《J·K·罗琳传》中,第5章的标题就是《自由女人》。她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神奇创造源于自由心境。骑着扫把飞行,不惧生死,出手不凡,勇斗恶魔,出奇制胜的哈利·波特,就应该出自这样一个可以任意思想的心脏。爱因斯坦曾说,“只有在自由想象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如果中国也想出自己的J·K·罗琳,那么,请从建设以“自由想象”为精魂的文化开始。

  前不久,7部科普著作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而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这既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也是科普创作繁荣的号角。我们期待着科学家、科普作家走向自由想象和新奇创造的境界,在政策的激励扶持下,通过科普科幻报刊和创作的繁荣,唤起国民对复兴中国科幻的热情,这是民族之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