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统筹城乡“四大模式”促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6:5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新都区开拓思维创建充分就业区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都区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作为2006年的“民生一号”工程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首创

了“积分制”培训模式,干部包岗督导模式,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站展开就业互动等模式,在创建充分就业区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捆绑模式

  干部包片定责送岗位

  昨日一大早,新都区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李亮就来到了新繁镇,他此行给村民们带来了一条重要的用工信息——最近新繁某床上用品有限公司又要招聘几名员工,上次参加过卖场服务培训的村民可以去应聘。在李亮随身携带的挎包里,还装着厚厚一摞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资料,“这个月我已经拜访了8个公司,收集了三十多个用工岗位……”李亮介绍说。

  在新都区,像李亮一样的机关干部,联络企业,帮助求职者寻岗位的工作人员还有一百多名。新都区围绕创建充分就业区中心工作,狠抓再就业领导工作,建立了以区委书记牛敏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区级领导分片捆绑制度,从区级各部门抽调出104名年轻化、知识型的干部组成14个就业督导组,分赴全区13镇(街道)和7个集中居住区督促和指导充分就业暨实名制入户调查工作。“这些干部除了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了解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供需情况,帮助开展引导性培训,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促进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外,还要通过捆绑的模式,一名干部包10户就业困难群体,帮助他们就业,并将这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牛敏说。

  为保证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和实名制入户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新都区委、区政府确定今年从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500余万元作为网络建设、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等经费开支。

  新都区今年还计划落实10000个就业岗位,区委、区政府号召各机关、事业单位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腾岗献爱心,提供后勤非在编岗位。在正因等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力实施“细胞工程”,积极发展小区特色经济,引导社区、集中居住区自发成立家政服务中心、超市,拓展小区服务功能,扩大居民“内需”,让小区内住户足不出院就可得到家电维修安装、医疗护理、托老、托幼、洗衣、清洁等服务。正因小区一负责人说:“这些岗位的开发,既可方便小区住户,又解决了部分就业岗位。”

  针对新都、新繁、大丰、三河四个重点镇,新都区组建了就业援助工作组,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在两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持有残疾人证的失业人员、失业农民、未就业的城镇转业复员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刑事解教人员提供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全区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消除全区“零就业家庭”。

  分时模式

  “积分制”培训建人才加工厂

  “看,我又多了个本本!”拿着上周才领到的计算机培训合格证书,新都镇农民陈桂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已经是陈桂兰拿到的第二个培训合格证书了。“多个证书多条路,现在去参加应聘更有自信了。”陈桂兰告诉笔者,以前并不是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因为丈夫和儿子都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自己一个人耕种,还有许多家畜要喂,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上课。针对农民工培训时间不稳定的特点,新都区就业部门对症下药,在全市首创了分时段,累计积分制的培训模式。

  从去年5月以后,凡是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农活来灵活安排上课时间了。新都镇农民陈家树6月初报名参加了厨艺培训,按照学校的规定,厨艺培训的总学时一个半月。“但我不可能在一个多月里每天都来上课啊,农忙那几天肯定是去不了的。”正当陈家树犯愁的时候,村上的干部告诉他,实行“积分制”培训后,他可以先把家里的活忙完,接着参加下一期培训,先前的成绩还有效。结果两个月下来,农活一点没耽误,陈家树也顺利领到了结业证书。

  据新都区劳动局局长杜伟介绍,实行“积分制”培训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动态的教学管理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不耽误农时,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按照制度,积分制培训的总积分一般为100分,这100分将按课程量化分解到每次教学中,学员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累计分达75分,就可以参加定期考试,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累计分不足75分的,也可以继续参加下一期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分时培训的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仅去年6月,该区计算机专业培训合格率就从以前的85%左右提升到98%以上。

  “积分制培训是一种柔性的学习方式,它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参加学习与农耕生产之间的矛盾。”成都市就业局对新都区的就业模式充分肯定,并在其他区市县推广。

  对接模式

  项目引进带动居民就业

  昨日,新都又有37位失业人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们进入新繁镇琼星寝室床上用品有限公司,从事缝纫、包装等工作。该公司一位员工告诉笔者:“这得感谢区上举办的缝纫工培训,使我掌握了一些专业的技能,因此能够在琼星寝室床上用品有限公司的面试中顺利通过。”

  起初,琼星寝室床上用品有限公司准备落户新都。正在进行项目洽谈时,新都区就业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当即与该公司联系。经过多次磋商,新都区拿下了100多个就业岗位的订单。

  “我们也非常愿意接收区有关部门送来的人员,因为他们都是经过有关部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免费培训了的,已经有了一技之长,我们拿来就用,给我们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培训成本,而且,接收一个下岗工人或者失地农民,政府还要给我们企业一定补贴,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公司有200多人,85%以上都是由区劳动局推荐的。”琼星寝室床上用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坚持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相对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快车道。引进企业时,区级各相关部门和所在街道及时上门宣传新都区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吸纳新都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引进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商贸等服务型企业,须向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提供不低于20%的低技能就业岗位。

  协会模式

  “就业经纪人”为你服务到家

  “曾老板,这一周的生意怎么样啊?”昨日,新都区正因农贸市场日用品卖场的曾德志正在忙活,恰逢该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协会的“就业经纪人”来回访。新都区在社区和300户以上的集中居住区建立劳动保障站,同时成立了劳动保障协会(内设就业经纪人、社保代理人、政策咨询师、人力资源顾问),由就业经纪人针对劳动者个体情况、特长和就业意愿,负责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推荐服务。

  曾德志是新都镇的居民,今年48岁。他们家里共三人,有一个20岁的孩子在外打零工,妻子闲在家里,全家人以前靠卖菜为生。2000年他家农田被征后,“没有工作,少了收入来源,家里很恼火。”在多次求职过程中,因其年龄偏大,用工单位都对他婉言拒绝。

  “必须给他们一家找到生活来源!”在多次考察后,就业经纪人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为他制定了就业方案。建议他到正因农贸市场从事日用品的零售。据了解,正因农贸市场日常人流大,副食品销路不成问题,并迅速着手联系店面,积极帮助申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基金。很快,曾德志一家就在农贸市场有了自己的摊位。“现在不愁了,全家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参加了社保。”据曾德志透露,在农贸市场的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加上儿子在外打工挣的钱,全家一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新都区,像曾德志一样,通过劳动保障工作站与劳动保障协会牵手搭桥,在开展跟踪入户调查,免费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基础上,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广泛宣传相关优惠政策,向劳动保障协会提供资源,由协会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委派就业经纪人一对一为其量身定做就业方案,最终走上就业或创业之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大提高了就业率。从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8月,通过第一次入户调查,统计出该集中居住区的就业率为72.4%。截至2005年12月就业率达到89.73%。数据变化的背后,劳动保障站和协会功不可没。采写严斌陈方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