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孟随:"狠标语"撞不碎中国的酱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8:32 东方网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内发现,文明标语并不少见,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可市民大多对其视而不见,对“严禁”、“不准”等字眼,基本处于麻木状态。而对一些粗暴的、狠毒的标语,反而敬畏三分。(2月27日《新京报》)

  近年来,社区出现一些粗暴的、狠毒的标语如:“严禁倒垃圾,否则全家死光光”、“谁带着狗在此大小便,谁不如狗!”、“小商小贩,禁止入内,违者暴捶狠打!”等等

。而这些“狠标语”出现后,不文明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狠标语”,虽有“治理效果”,但更有讽刺效果。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人们“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原因呢?

  柏杨老先生认为“丑陋的中国人”的特征是“脏、乱、吵”,而在背后支配这种丑恶现象的文化就是“酱缸文化”。“狠标语”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暴力和恐吓,它只能“吓唬”一些胆子小的人,所以它是“治标不治本”的,它并不能消除和减少整个民众不文明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狠标语”不能够撞碎不文明的“酱缸”。

  笔者认为:只有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技术支撑,改善公众道德才是有可能的。可以设想在一条大街隔很远才有一个垃圾桶和厕所,那么人们自觉保持整洁的美德是不可想象的;也可以设想,不文明的行为一般都不能受到应有的处罚,那么支配“脏、乱、吵”的“酱缸”就自然而然地开始运转了。实际上这时匮乏的公众设施对人们起到了不好的暗示作用。法国学者庞勒说:大众心理容易受到暗示。只消一个人做出“不文明”的姿态,那整个群体的道德也就相应的“不文明”。大众心理就是这样极端,这样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设施对大众心理的暗示作用其实正是一种很强的塑造力量——完善的公众设施塑造完善的道德,不完善的设施败坏着公众道德。文明和不文明,就在这一线之差。

  “狠标语”的是人们面对无所不在的“酱缸”的一种无奈之举。在这里,个人利用“语言恐吓”来填补了必要的公共设施“缺位”后的空白。“狠标语”这一公众景观的出现折射出公众道德败坏的另一个向度,这个向度就是公众设施的缺失对于公众道德的负向塑造作用。“狠标语”的背后不是“不吃好粮食”的民众,而是肩负完善公众设施责任的政府的失职。公共设施建设不能根据人口和经济变动而快速跟进,这不但影响政府形象,另一方面还严重败坏着公众道德。从这方面说,如果一个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公共需求(如方便地找到垃圾桶、厕所;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那它就应该为酱缸的不断发酵负责,因为它没有把公共设施改善到让公众保持基本社会道德的程度。改善公共设施不但是市容治理的内容,更重要的,它还是公众道德改善、塑造健康的群众心理的一个手段。只有完善的公众设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撞碎中国的酱缸!


作者:孟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