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能解开公用事业成本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9:40 南方网
  中国经济时报网站 刘以宾

  据报道,“两会”代表委员十分关注水、电、气等事关民生的公用事业涨价问题。对于凡“听”必涨,他们提出质疑,并坦言自己的立场:公用事业亏损不能老让市民掏钱“垫背”,而应让第三方核算成本,透明公开。

  成本,永远是商家的“机密”,否则,房产商就不会对公布建房成本的强烈要求讳

莫如深甚至百般阻挠;成本,永远是商家进行涨价最堂皇的理由,近期酝酿的电费涨价,直接理由便是电力企业亏本;成本,对于“外人”来说,永远是一个难以拿出确定的依据予以质证的东西。对于参与市场充分竞争的一般商家,上述问题也许算不上问题,因为当同业展开激烈的用户争夺战之后,低价常常成为屡试不爽的最得力的武器,其真实成本水平每每在竞争中不得不趋于透明,故成本反而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彩电、空调等行业是最好的说明。而成本问题到了公用事业单位这里就远不是那么回事:例如供电、供水等等,其成本当中究竟包含哪些因素,其综合成本究竟已高到何种程度,除了由着供应者单方面说了算,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人几乎没有发言权。表面看来,听证会既是发扬经济民主的平台,也是探究、核实成本的过程,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者常常处在话语的强势地位;即使听证者对报出的成本心存怀疑,往往也无法拿出翔实的数据予以回击。

  普通百姓尽管人数甚众,但在与公用事业产品供应者的价格“博弈”中,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和弱势地位。其实,公众永远是善良的、讲道理的:即使低收入人群,也没谁要求政府免费供水供电,或要求公用产品的定价必须大大低于成本。换言之,假如成本中的某些客观因素的确是上升了,产品的供给合理涨价也在所难免,且可以被社会所接受。

  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之所以常常像一个谜,且没人轻易就能找到谜底,是因为除了某些容易计量的显性成本外,很多隐性成本难以量化。参与充分竞争的一般企业为了保持价格优势,具有一种对这类隐性的难以量化的成本进行“硬约束”的机制,而公共事业单位却没有这种机制。例如:作为一家公共事业单位,既可能人员严重超编以至人浮于事,也可能在用人方面做到最高效、最“经济”;既可能把工资奖金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也可能巧立名目乱发钱;在办公经费、业务经费开支中既可能坚持节约,也可能铺张浪费,媒体曾披露某电力公司一个会议花费几百万,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把“既可能、又可能”的尺子,既未作为听证会上供应商计算成本的工具,更不可能掌握在公众手里。再例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事业无疑也是市场化经营,资源配置、市场决策、风险防范,同样严重事关其成本。曾有媒体披露,由于多家电信商各立山头、盲目竞争,因重复布点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可以建好几个三峡工程。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类损失,当然会反映在成本里,最终只能由消费者“埋单”。

  可以这样设想:政府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处从大众切身利益考虑,在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控、干预上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效率,而且,在对弱势群体的补助和社会保障方面努力作为、大有作为;听证会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像某些“两会”代表委员建议的那样,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意见,增加作为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来完成。如此一来,难道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用事业价格合理的问题?依笔者看:未必。

  公用事业既处在垄断经营地位,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无论是政府对其管理还是公众对其监督,都和管理、监督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一般企业有着重大区别。假如说成本永远是公共产品定价的关键依据,那么,真正搞清楚其客观存在的成本,且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而促其把成本降至最低,则是摆在政府、公众面前最大的难题。要破解这道难题,不仅需要责任感、热情以及听证会等民主监督的形式,还需要各种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问题是,谁能够掌握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完全出于公心而且也能被监督,也许只有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力量”才能担此重任。(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