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中行:都市柴门闭,国学大师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4: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精通古典文学又谙西方哲学,著作等身却家无长物,白薯当饭却随手馈赠价值连城的文物……

  本报综合消息中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张中行,因严重肺部感染引发循环、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2月24日凌晨在北京病逝。

  张中行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谙详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尊为“未名四老”。张中行先生早年专于文史语言,后偏于人生哲学,著有《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诗词读写丛话》、《负暄琐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等。张中行先生病逝时,4个女儿都在身边,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平静地离去。

  据悉,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3月2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竹厅举行。

  

张中行:都市柴门闭,国学大师去

  张中行的子女在家中设灵堂祭奠《京华时报》供图

  ■大师生平

  一代老夫子

  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

  “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老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一批“国宝”交往甚密,启功一度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为人品格和等身著作了。

  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低调处事,淡泊为人”

  一次一个晚辈给张中行送来一瓶“人头马”,偏偏他只认“二锅头”,将这瓶“贵客”丢在屋角。张老看报纸上说“人头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两就相当于喝掉了180块钱,实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结他人之嫌;卖了吧,拿晚辈的人情换钱,怕日后见面不好交待。这竟然成了张老一件烦恼的事。

  张夫人李芝銮比张老大一个半月。夫人生前,张老称她为姐。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说:“添衣问老妻。”并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卜昌伟)

  ■挚友相交

  文坛老旋风

  友人们都知道在行翁晚年,我与他曾有过相当密切的交往,所以现在就希望我来谈谈这位刚刚离去的文化老人。

  我与他相识是在《负暄续话》印出时。我要说的是,张中行翁因为没有写作像《围城》那样可以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所以没有钱先生的知名度。行翁不赞成我的这一说法,他说,“人家钱先生多大学问!怎么能和钱先生比呢!”我说,“不比就不比吧,待我另拟个徽号。”新的徽号即是“文坛老旋风”。

  策划行为艺术

  我们曾在闲谈时一起策划过类似行为艺术的游戏。说,选某风和日丽之日,组织钱钟书、季羡林、启功、周汝昌和他等数位“老朽”,每人携著作数册,于北大未名湖畔摆摊,签名售书;可携老妻照顾,不许秘书帮衬,严禁媒体宣传,售书款用于事后聚餐。我们想得极细致,谈得极热闹,他还作情景描述:“要是有年轻学生肯过来翻翻,抬头一看,面前的老头子就是钱先生、季先生,那还说得出话来吗!”他笑得直用手擦眼泪。

  随手要赠宣德炉

  北京人艺演出《北京大爷》时,主演韩善续想借宣德炉,我把这话转告了行翁,行翁想都不想便说,“你抱去吧。用完就留你那里。”他平日买块烤白薯就当一顿饭,却能随手把价值至少数十万的东西送人。我终于没有接受他的宣德炉,但我已经着实领受了他的馈赠。(文/东京大学教授靳飞,本文有删节)

  ■家属回忆

  平淡即养生

  他(张中行)和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三位先生被称为“未名四老”。他那个时候就很喜欢在未名湖畔散步,后来搬家之后,他也很少回燕园了。记忆中好像只有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他曾经回去过一次,当时他还给学生上了国学课。

  今天我们回到家之后,好多朋友、学生都打电话到家里询问情况。他的一个嘉兴朋友打电话来,说到一半就哭了。爸爸交了很多的朋友,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朋友来陪他一起过生日。他和启功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以前经常互相通电话,但是启功先生去世的时候,我们却不敢告诉他,他年纪大了,我们怕他接受不了。

  他这一辈子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够多写一些文章。其实,他的心态很平淡,他没有什么刻意的要求,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顺其自然。

  妈妈是2003年去世的,但我们瞒着爸爸,告诉他妈妈生病住院了。但是,他却很挂念着,生病的时候还时常问我们:“她为什么不来看我啊?”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个事情,启功先生就曾经这样说过:“老夫子(启功对张中行的称呼)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也许,他其实根本就是知道的,只是装作不知道而已。

  以前常常有媒体采访时问他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他总是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从来不养生。”其实,他真的不注意什么锻炼啊,养生之类的。最重要的就是他心态非常好,把任何事情都看得很平淡。(文/张文,张中行女儿,本文有删节)

  ■一段旧情

  半世恩怨情仇,未相逢何以泯

  曾经有记者采访张中行时问他:“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张中行答曰:“男女之情”,再追问对暮年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情感是什么时,张中行还是回答“男女之情”,可见张中行绝对是位多情才子。也许正因为一个“情”字,在他与杨沫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里,无论外界如何众说纷纭,张中行始终沉默以待。

  张中行1931年与杨沫相识,在他的回忆里杨沫当时“十七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于感情”。杨沫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谋自立,托人请张中行帮忙,到了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之后二人鸿雁往来,1932年春,杨沫从香河回到北京,就和张中行同居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这是张中行弥足珍恋的一段生活。

  1936年,张中行被南开中学解聘,于是和杨沫二人回到北京。一回到北京,经过反复思量张中行最终向杨沫提出分手,而杨沫也“面色木然”地应允了,两人情分画上句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沫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许多人认为其中丑化的余永泽就是张中行,张中行总是讲自己“没有在意”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甚至还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后来有人著文谈她当年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

  杨沫去世后,她的子女曾经请张中行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却遭到张中行意外拒绝,“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这个态度与以前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完全不同,杨沫在张中行的心中仅存的美好片段也终究破灭了。(蒋玮)

  

张中行:都市柴门闭,国学大师去

  昔日未名四老

  三人驾鹤西归

  在北大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如今,四老中的金克木、邓广铭早已仙逝。2月24日,张中行先生也走了。如今,四老只剩季羡林一人。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临清,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历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大唐西域记>今译》等论著及《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译著行世。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字止默,笔名辛竹,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学术专著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译著有《高卢日尔曼风俗记》、《我的童年》、《云使》、《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以及诗集《蝙蝠集》,散文集《天竺旧事》等。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邓广铭(1907年3月-1998年1月),字恭三,生于山东省临邑县。著有《辛稼轩年谱》、《宋史职官志考正》、《岳飞传》、《王安石》等。上世纪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张中行(1909年-2006年2月),原名张璇,河北香河人。张中行治学61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张中行认为,《顺生论》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杨宗)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