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打击“教育产业化”这只“老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1:58 东方早报

  文 何勇海等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产业化”这个提法从它产生之日起,教育部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教育部从来都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王旭明说,“我们要旗帜鲜明、公开地反对教育产业化,让它如同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市场。”

  产业化是如何变形的

  对于教育产业化,部分经济学家多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教育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表示谨慎的赞同,认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摆脱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能够推进教育成本的分担,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这种观点很快让一些主管部门和学校找到了教育成为“赚钱机器”的理论依据,据说某些地方官员甚至还曾产生要让学校创收,向财政上缴利润的想法。但教育产业化在一些地方,已经偏离了教育部门和经济学家们当初构想的正确方向,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了。

  教育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在哪里?我们可以看看最成功的教育产业化例证“硅谷”。由于“硅谷”的成功,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

  但无论如何,国际名校在推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决没有动摇学校传播知识、追求学问的“神圣地位”,更不是构筑其商业地位。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这应当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四川省成都市何勇海

  究竟应如何拒绝“产业化”

   不难发现,教育产业化论调最初是在外贸不振、内需疲软的大背景下出笼的。在“拉动内需方可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语境中,教育产业化曾一度被视为最理想的“撬杆”,考虑到中国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国人历来省吃俭用,但在子女教育上却从不吝啬,所以,似乎惟有如此才能迫使国人“大胆消费”。时至今日,教育业已成为国人“消费大件”之首,教育产业化可谓“功不可没”。

  产业化激情已然被刺激起来,它的冷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财力“永远有限”、政府投入将“始终不足”的情况下,近年来很多学校的奢侈浪费等问题也必将是教育产业化的强力“助推器”,它岂能因“产业化”一遭反对便戛然而止。

  依笔者见,要反对进而彻底拒绝教育产业化,当务之急是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改革之道。鉴于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决策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启动公共选择程序,让公众积极参与表达意见或利益诉求,而不再是教育部门自说自话、闭门造车,似乎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山东省青岛市孙凤忠

  人人喊打还要有人去打

   打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教育产业化如同是一块臭豆腐,尽管大家都说它很臭,但毕竟有人从中吃出了香味。因此,光是人人喊臭并不能阻止其继续臭下去。“反对”,哪怕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毕竟只是一种主观态度,并不能等同于客观的举措。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对教育产业化,老百姓可以“口头反对”,手握公权的部门却不能只有“口头反对”。既然人们存在混乱认识,就要有权威部门作出明确界定;既然“存在教育产业化问题”,就要有教育管理部门专门的措施、专门的机构去解决。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我们要说,光有“态度”毕竟打不死老鼠,教育管理部门有没有,如果有能否把“一直在反对”的措施和即将的措施公之于众?

  对于过街老鼠,既要有人人“喊”打的氛围,更要有具体的人,用具体的方式冲上前去“手起棍落”,打得它无处藏身,让大家拍手称快。光靠人人“喊”打而无打的动作,只能让老鼠更狡猾更隐蔽,况且,大家只“喊”不“打”,又有几只老鼠被大家“喊”毙命了? 华商报社毕诗成

  这只“老鼠”不好打

   按理,对教育部的表态,应该博得一片喝彩之声才是。但出乎意料的是,浏览网上舆论,发现批评者众,赞扬者稀,这是为什么?

  首先,发言人称“教育部从来都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那么,对于之前中国客观存在的某些“教育产业化”倾向,负有监管之责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呢?显然,回避管理责任,公众自然不满意。

  其次,发言人称“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教育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昂收费,早就已经高得离谱,有的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几乎陷入赤贫。在这种情况下,用“成本分担机制”来解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昂收费,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而且,一句“成本分担机制”,很容易使企图乱收费、高收费、牟取暴利的人找到借口,难怪公众的批评之声会不绝于耳。

  事实上,“教育产业化”尽管危害昭然,但谁从中获利一望而知,现在拿暴利开刀,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没有切实有效的行动和责任担当,这只“老鼠”万分难打。 湖南省娄底市委宣传部邓清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