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1}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9:52 新文化报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

  刘武生 著

  人民出版社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同时也是“文化大革命”开始40年,结束30年的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周总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一直处身于各种斗争的漩涡中,不知经历过多少狂风恶浪,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而艰难的局面,他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中间许多棘手的两难处境,也许是后人根本难以想象的。 卷一

  面对“文革”兴起

  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飙袭来时,周恩来没有思想准备,对“文革”很不理解,是被动卷入的。但是,出于长期以来由衷地对毛泽东的信赖和尊重,周恩来当时对“文革”是力求“加深理解,跟上形势”。

  综观在十年“文革”时期中的周恩来,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在没有思想准备中力求理解,在力求理解中争取跟进,在争取跟进中加以限制,在加以限制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抗争。由于“文革”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这个过程中,是互相交错进行的。这就是说,对于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周恩来在总体上对毛泽东的意见是表示遵从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去纠正在“文革”中“左”倾指导思想造成的种种错误,以减少党和国家的损失;同时,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倒行逆施的罪恶行径,则进行多种形式的抗争,遏制他们篡党夺权的图谋。

  周恩来的这种选择是艰难而痛苦的。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说一些违心的错话,做一些违心的错事,也难免被一些同志误解,甚至积怨。正如邓小平所说:“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为了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相忍为国,相忍为民,周恩来毅然决然作出了这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选择。

  “文革”的发动

  从1958年年底开始,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8年11月,毛泽东率先开始着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作中已经觉察的具体错误。1959年7月、8月,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从纠“左”开始,以反右倾告终,中央领导层中开始出现严重意见分歧。1960年继续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蔓延,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为克服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纠“左”措施。当时,毛泽东虽然同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对经济困难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有不同看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认真研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会上,刘少奇等同志关于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原因的讲话,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对于国民经济困难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对造成严重困难原因的分析,毛泽东当时虽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实际上他是不满意的,因而引起了他的警觉。后来,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希斯尼·卡博和贝基尔·巴卢库时说: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在那个时候已经看出问题来了”。

  为防止“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文化大革命”,却把不同意见,误认为“修正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开始有所好转后,1962年8月、9月,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大讲“阶级、形势、矛盾”问题,严厉批评“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重提阶级斗争,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并且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可以说,1962年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是他酝酿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动因之一。

  这时,毛泽东对国际阶级斗争的估计也不切实际。他鉴于苏联党内出了赫鲁晓夫这样的教训,对中国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很担心。1965年5月5日,他在同谢胡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时,表露了这种忧虑的心情。他说:

  “他们那个党(指苏共。——引者注)开始是革命的,他们(指列宁、斯大林。——引者注)一死变成反革命的了。苏联也不以列宁的意志当转移,他也没有料到会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我们也准备着。你晓得哪一天修正主义占领北京?现在拥护我们的人摇身一变,就可以变成修正主义,这是第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是部分分化。”“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这个指导思想的矛头日益明显地指向各级领导人,特别是中央领导人。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围绕社教问题,毛泽东同刘少奇等同志的意见分歧明显地表面化了。

  在此之后,1964年8月1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在京党、政、军和群众团体主要负责干部参加的大会上,作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两种教育制度问题的报告,强调干部蹲点的重要性,说自己不去蹲点取得直接经验,就不能领导这个革命。没有经过蹲点调查的人,没有资格当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对于刘少奇的这个说法,毛泽东认为贬低了他一贯倡导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因而很不满意。这年的12月26日,他说:“我没有蹲点,没有发言权也要说,错了,大家批评。”后来,1966年8月4日,他还说:“我是没有下去蹲点的。有人越蹲点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

  连载精编·纪实文学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定价38.00元,送书价34.20元

  黄马甲24小时免费订书、送书热线 0431-96128

  更多书讯详见周三图书专版及每日中缝。(新闻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