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该如何解读“受益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9:5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2月27日,教育部召开2006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重申:“中国教育事业很成功”。王旭明指出,判定中国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这个教育改革是不是让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从中受益了,如果是绝大部分人受益的话,就是“成功”;如果绝大部分人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是“失败”。然后王旭明列出如下数字:中国教育在2005年两期人口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有95%;高中入学率已达到50%(2月28日《北京娱乐信报》)。

  我丝毫不怀疑王旭明列举的上述数字,而既然初中覆盖率、毛入学率与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与50%,那么也就证明“绝大部分人”接受了教育,而接受了教育也就等于“受益”——既然绝大多数人都“受益”了,还不说明“中国教育事业很成功”吗?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个“受益”呢?假如一个患者倾全家之所有,负高额的债,最终把病治好了——他无疑也是个“受益”者。看了上述教育部“中国教育事业很成功”的逻辑,我也就突然明白了,卫生部“中国医改很成功”的论调也是确确实实成立的——如果没有医院,你花再多的钱,不还是受不了“益”吗?教育部旗帜鲜明反对“教育产业化”,但事实是教育已经“产业化”了,“教育”成了一个很昂贵的“商品”,而且是“消费者”没得选择的“商品”。是的,“绝大部分人”最终购买了这个“商品”,并从中“受益”,但又有多少家庭因此背上了经济的重负呢?

  对此教育部却有另一番解读。王旭明指出:初中覆盖率和毛入学率达95%,高中入学率已达到50%,“就我们国家发展实力来说,就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来说,都不足以支撑,支撑不起来”。那又是靠什么“支撑”的呢?王旭明“特别强调”:“应该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当中,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在13亿人口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巨大的付出,包括财力的巨大付出,中国教育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不可能实现两基。”原来如此,教育部把强制而高昂的学费当成了“贡献”!

  笔者不禁想起何祚庥院士的话:矿难是“必要的牺牲”,死难者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个高中生拖累全家,一个大学生拖垮全家”,教育部对此似乎根本不愿意反省,而是别出心裁,给了“这种巨大的付出”一个很好的字眼——“贡献”。贡献嘛,当然是“自觉”的,我的老天爷,我倒是想问问,中国这13亿人口里,有谁心甘情愿地来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做“贡献”呢?□翟春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