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民间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10:3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牛首

  大量的新闻事实表明,中国正在出台种种政策,积极鼓励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民间去。

  ———在北京,从春节到现在,招聘大学毕业生到郊区当“村官”,掀起阵阵热浪

  ———在河南,昨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说,该省今后从事教育的老师,都要到乡镇基层从事一定年限的工作,否则会影响以后的职称评定等;

  ———前不久,国家人事部门出台政策,规定今后进省或部以上的公务员,一定要到基层锻炼;此后,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共青团等联合发文,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

  ———也是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有关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中,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第一线从事艰苦的勘探工作……

  看着这些新闻报道,笔者不仅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部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一位远离大城市、默默从事一辈子乡村教育工作的女教师,影响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后,一大批来自上海的青年知识分子,自觉远离大城市,来到当时荒凉的鄱阳湖边创业。几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心血,浇灌出后来著名的“共青城”。

  熟悉俄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位乡村女教师的祖辈、父辈,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经历过一次“到民间去”的运动。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医生和教师,自觉深入到民间,为乡村农民服务,加速缩短了俄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我国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但这种现象其实更多地出现在大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问题是,一方面,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人才饱和”;另一方面,在西部、中部,基层与民间仍然缺少人才。

  这种反差的背后是中国当前地区和城乡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的差距。改革开放后,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机会较多,收入较高,人力资本回报较大。但“人才饱和”带来的找工作难,其实向大学毕业生传达出一个信息,这就是在这些地方,人力资本回报的边际效应正在降低。从这点上说,大学毕业生应该把择业的目光投向基层,投向民间。

  1818年10月,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致辞时指出:“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

  不错,今天,到基层、到民间就业,可能会在经济上受到损失。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大学毕业生仍然把目标盯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是否也不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