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留下来的更多是知识以外的□耿银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10:53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耿银平

  昨日《东方早报》报道,半年前,一名高二男生奋不顾身地跳进大海,救起了一名溺水的小男孩。半年以后,这名成绩在全班只有30位左右的学生却在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复旦附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前往美国高中交流一年的珍贵的学生名额。昨天,从复旦附中传出的这则关于见义勇为学生赵龙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甚至引起一些争议。

  在成绩和品德方面,我们到底更需要什么?复旦附中和美国有关学校的答案竟然不谋而合!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但为什么有学生和家长对此不服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一再倡导要重视德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可在教育实践中,这种“为人论”到底落实了多少?高考考核知识能力,对非智力因素如社会素质、个人道德水平等却缺乏科学的考核,这种“指挥棒效应”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都陷入了教育盲区,出了重大教育事故才想起“德育拯救”。所以,在这种教育态势下,当复旦附中突破常规,用“人格至上”标准考量学生时,就与传统做法形成了巨大反差,受教育定势影响的人们当然会有不理解。实际上,复旦附中颠覆的不仅是交流生标准,而且还是对旧的教育观念的颠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欣慰。

  一个人在学校学会的任何知识都是容易遗忘的,会被新知识淘汰。但孩子如果有良好学习习惯,通过网络和平行教育等,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远远大于学校。因此,教育所能给学生的,能让学生终生铭记的,不是知识含量的提升,而是人格含量的提升;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格熏陶的默化;不是功名利禄的获得,而是良好习惯和真善美理念的养成。学校在发挥“知识播种机”的功能的同时,作为“人格推动器”的功能更应得到不断强化。

  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某位名人成功之后,非常怀念老师曾向他说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姿态和眼神,或是从老师那里继承了某种习惯,而老师判给他们的数以千计的分数,他们早已经忘记了。教育能够留下来的,教育应该留下来的,更多是知识以外的精神收获、人格收获和道德收获。

  这让我想到了时下教育精神的失落。一般学校,甚至是名校,他们所担当的精神导师的作用已经不多了。名校应该是“大气度,大底蕴,大涵养;应该是不为名利所诱,不为时势所屈,拥有一种平常却雍容的人格;应该是力求播撒优良精神的种子,力求以自己的微薄却恒久的力量来引领时尚,使之沉潜,使之踏实,而不是在众声喧哗中其乐陶陶,自感风流”,而这一切多少已被喧闹尘世物化了。当学校浮躁时,学生怎能“明礼崇德,力学知耻”呢?

  复旦附中能反其道而行之,绝对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教育精神的理性回归,是一种教育清醒,是对教育太注重知识含量的清醒;是一种纠偏,是对太注重能力培养忽视人格培养的纠偏;更是一种破解,是对过去太重视分数效应而轻视人文素养的破解。

  人命关天时刻,自己生命受到威胁而没有退缩,这种原生态道德呈现才是最宝贵的。患得患失,真的不会有这种壮举。复旦附中给予见义勇为者以“人格回报”,具有良性示范作用,能更好地引领全体学生注重人格操守,注重向善养德,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利莫大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