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夹缝中艰难求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11:29 大华网 |
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我市将调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将可与城市小孩一视同仁就读公办学校。这对广大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然而,对于我市众多艰难度日的民办学校来说,却无异于“狼来了”。日前,在一场民办学校座谈会上,来自我市几十所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未来,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逾百所民校6成是“黑户” “据行业内的统计,目前,市区的民办学校大约有100多所,其中注册的不到40所。”市德华学校的董事长纪汉裕向记者介绍。“大部分无牌无证民办学校就散落在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某个出租屋或一些角落中。”纪汉裕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他们学校有一个教武术的老师,因为素质差遭到辞退。不料没多久,这位老师竟然也办起一所小学,还跑到德华学校寻找替换掉的破旧课桌椅,听说已招了400多名学生…… “姑且不论这样的学校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质量,仅凭这些无证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房屋质量监测,没消防设施,没卫生许可……一旦出事,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这些学校的大量存在,也使行业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正规有证的民办学校来说,伤害尤甚。”纪汉裕愤慨地说。 一纸合同“拴”不住教师 现阶段,汕头的民办学校的主要生源是无法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务农,民办学校生源减少的现象逐日显现。为了招揽更多学生,有的学校甚至使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进行恶性竞争。 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加剧也是民办学校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行业间“挖墙角”的事情频繁出现,不少教师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偶有风吹草动,便“跳槽”另觅“高枝”。“缺乏一种真正的约束机制,签了合同也是废纸一张。许多教师不是本地人,想走一扭头就走,连招呼都不用打。你想找他理论,人都不见了,找谁呀?”面对着混乱管理和无序竞争带来的“恶果”,许多民办学校负责人感到束手无策。 难挡“公办民校”冲击波 社会的偏见也为民办学校的生存施加了重重压力。一提到民办,市民普遍想到的就是他们各方面都不及公办学校好,教育质量也差。这其中除了大部分民办学校确实存在着设施不及公办学校完善等客观事实,社会认同的偏颇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着民办学校的发展。 许多学生家长宁愿明里暗里花上几千上万元做“择校费”让自己的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到民办学校来。于是,一方面是某些公办学校学位紧缺,校舍、师资、管理、安全等方面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又要承受巨大的人力、物资的浪费。 近年来,某些名气响当当的公办学校也盛行办民校。这些新崛起的“公办民校”一“诞生”便对其它纯民办学校形成很大冲击。“从政策和制度上,民办学校都很难与公办学校、‘公办民校’获得真正的平等。特别是,公办学校除了由国家财政供养外,还可以享受到很多如招生地域划定范围等体制内的行政特权,而这些,都是民办学校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些民办学校管理者道出了心中的不平。 “处于弱势的民办学校更需要积极的引导和真诚的帮助啊!”许多民办学校管理者喊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本报记者刘婉萍 (责任编辑:林琳、蔡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