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看待认同背后的顾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1:24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周文天责任编辑 夏正玉

  超过九成的市民对“雷锋精神”有认同感,又有五成市民表示在帮助陌生人时,要“看情况”。对于上述两种调查结果,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特意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

  早报记者:之前,经常听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言外之意,觉得雷锋精神过时了,但最新调查显示,92%的市民对“雷锋精神”有认同感。如何看待这一数据?

  顾晓鸣:任何社会、国家、民族,舍己助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的美德,是超时空的,是人类永恒的财富。“雷锋精神”已经泛化为各式各样的活动,带来了新的形式,比如慈善活动、社区互助、献血、爱心捐助、义工,内涵还是人类永恒的形式。

  早报记者:在认同“雷锋精神”的同时,很多市民表示在帮助陌生人时,要“看情况”,他们说这是因为“担心被欺骗或被误解”,这一比例近五成。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顾晓鸣:新时期下,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作为人类美德的雷锋精神。在复杂多元的社会里,雷锋精神所呈现的方式,应该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下。帮助别人适当提防可以理解,同时也可以有许多新的形态:比如救人,可以采取110、120社会救助系统。

  早报记者: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是艰苦奋斗,现在很多人觉得这一提法过时了。

  顾晓鸣: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去作“苦行僧”,再过过去那种清苦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拒绝铺张浪费,与现在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理念是一致的,“艰苦奋斗”是要求我们的消费要节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个人的收入状况相适应。

  早报记者: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构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客观上形成“为他人才能生存”的社会环境,可否换言之,“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是相通的?

  顾晓鸣:这一提法很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完全利己的,只有为社会服务,自己才能生存。实际上,在美国、日本等国,企业号召员工学习“雷锋精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