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冲村:“嫁接”文明富裕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4: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月21日,南召县石门乡大冲村党支部书记屈长海对记者说:“党员带头,农民动手,嫁接文明,把生态村建成文明生态村,这就是俺大冲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来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这件事,俺们专门讨论过。”老屈补充说,“今年大年初一,村两委班子5个人讨论了整整一天,越讨论越觉得:建设新农村,不从实际出发不行,没有农民的积极性不行。

大冲村有山坡靠库区,漫坡遍野是柿树、苗圃和花生,生态好。大冲农民盼致富盼幸福,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积极性高,俺们党支部就鼓励党员带头抓好这两条,在嫁接文明上下功夫。”

  61岁的老屈是个苗圃嫁接能手,他用“嫁接”二字概括大冲近些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带记者串村庄、进农家、入苗圃看他们“嫁接”的成果。

  技术嫁接,壮大特色经济

  大冲地处伏牛山南麓余脉、鸭河库区南侧,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1397亩,辖13个村民小组、337户,总人口1324人,是河南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南召县一个极普通的村。

  大冲村种植花生500亩,是农民一项主要经济收入,但老品种、老栽培技术、靠天收,使花生产量和收入多年徘徊不前。“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每亩增收400多元。”老屈从屋里捧出一把花生介绍说:“大冲创建文明村,把嫁接新技术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一条,现在全村花生地膜覆盖率在90%以上,平均亩增产50%左右。”

  “与此同时,俺们引进新技术,对500亩柿园进行嫁接改造,实现年产值70万元;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发展农户地毯业,形成家家有机梁,户户有织手,年实现收入23万元。全村苗圃业由15个品种增加到30个品种,面积由200亩发展到500亩,常年在外当苗木技术员的大冲农民有120多人。”

  老屈对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成果越说越带劲,他说:“新农村建设最关紧的其实就是要有产业,有项目,当然还要靠技术。”

  项目嫁接,改善村容村貌

  走进大冲,如同走进一座大花园:在起伏连绵的山坡上,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小院周围和漫坡遍野是一棵棵正值盛果期的优质柿树。村内道路已全部水泥硬化。校舍是全新的,时时传来朗朗读书声。农民图书馆宽敞明亮。

  “搞村貌整治、道路硬化一共花了85万元,其中一半是上级投放的扶贫资金,另一半就是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投劳、投沙石的折算额”,老屈边走边介绍。他还特别提到:“当时开个群众大会商量这件事。老党员王守魁第一个发言,老王说盖房修路,让孩子上学不受罪,都是利民的好事,他当场掏出100元钱捐助建校。这下,会场热闹了,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形成决议:村内干道的沙石由村集体筹集,由干道延展至农户的分支副道沙石由受益的农户负责。4500米干道、5500米副道很快全部硬化。”

  老屈总结说:“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主要还是农民自己的事,村支部的责任是搞好两头的‘嫁接’。”

  嫁接文明建设新农村

  大冲在2004年以来已建成沼气池96个。谈起沼气池在大冲的落地发展,老屈显得格外激动,他连声说:“不容易,不容易,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

  老屈介绍,“建一座沼气池需要1200元左右,上级补贴800元,农民个人投资400元。建沼气池还要将厨房猪圈厕所改造改建,是件挺麻烦的事。当时不少群众不愿意搞。我就先在自己家里搞。试建获得了成功。农民亲眼看到了沼气的好处。这样,农民由不愿搞变成了争着搞,村支部排排队,让家庭困难又有条件的农户先搞,短短两年多发展起来90多户。”

  老屈说,沼气的发展给村支部一个启示:“建设新农村要注重新思路、新文明、新时尚的嫁接,加强农村两大文明建设,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果。”

  嫁接文明,机不可失

  老屈掰着手指头给记者介绍大冲近来在这方面干的几件事:

  ——加快信息化建设。全村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70%以上。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全村改造房屋88间,整修院落、门楼、改厨、改厕104家,植树、种花卉1.2万棵(盆),建花坛2处。

  ——实施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里健全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民主理财组、村务公开组机构。

  ——加强农民培训。大冲村2005年外出打工人员324人,由于村里注意配合政府对他们培训,其中90人达到中专毕业水平,打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村里还一年两次组织村级干部和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用老屈的话说,大冲农民现在的生活方式是“3个月种田(农忙季节),7个月挣钱(农闲外出打工),一个月过年(春节),一个月出去玩(旅游和参观)”。

  谈及下步的新农村建设,老屈说:“我们计划今春先修好这两个组村间道路。村上再建个文化广场,另外打几眼机井,解决农田稳定高产,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他最后又重复说:“嫁接未来,机不可失呀。”②9

  □本报记者李天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