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拾民俗文化古老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6:00 光明网
北京昌平区 陈阳

  元宵节当日,南阳市3000多名靓女俊男齐聚南阳汉画馆,参加在此举行的南阳市首届戏抛绣球大联姻活动。

  承继与拯救民族性的文化传统,毕竟不是随时令而兴而消的嘴上风暴,它真正亟须的是扎实落地的普及版民俗“演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南阳市的首届元宵节绣球大联姻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彩楼绣球舞,佳婿捉笑来。这样的旖旎、曼妙场景,通常只出现在文学和

野史的古老记忆中,可当它在这个自由恋爱的时代再度梳妆上楼时,那份陡然复活的文化与情思快慰足令人心神摇曳。

  在儿女婚姻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绣球择婿曾是仅有的自主抉择、个人决断婚姻大事的方式之一,它在封闭和专制氛围中透露着个性与自由的情感讯息,它将听天由命过渡上升到了“公开选拔”,它同时让绝美的人间情事具有了优雅规范的程序美感和快感,不夸张地说,在承命多于自由、专断窒息个性的封建社会,绣楼择婿是情感世界的较优化法则之一,这也是它为什么成为一代代骚人墨客不厌其烦抒情描摹的对象所在。事实上,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有着抛绣球的民俗活动,比如在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广西壮乡,与著名的歌圩活动对应的,便有精彩动人的抛绣球。这一传承久远的节日民俗,仍让无数壮乡青年男女们心醉神迷、乐此不疲。

  当然,包括南阳元宵节当日上演的绣球择婿活动,与诗书戏曲中的古老记载有着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它承袭了高楼、绣球的浪漫外衣,却舍弃了其中“一抛定终身”的不合理成分。换句话说,今日的绣球择婿只是嫁接了这一具有民俗经典意义的形式载体,而悉数剔除了其中的非理性因子。它为陌生男女提供了一个彼此对视、各自审思的结缘机会,它于无形中拆卸了被钢筋水泥和忙碌生活围起的城市人际栅栏,它用诗意的邂逅方式营造着一次次挽手同行的可能。被持绣球的手与心握住的,并不一定是完美姻缘的终极归宿,但它一定会是次甜美难忘的记忆,会是冗杂红尘生活中的可爱背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