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8:53 贵州日报

  最近赴遵义农村调研,从实地考察中看到,以创建“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是画在农家小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正在推动着乡村的深刻变革,激励着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渴望和追求,加速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四在农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其做法和经验,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统筹协调,相互衔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到操作层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如何创造性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如何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化作现实美景,需要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遵义市农村开展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体化,就是一种建设新农村的有益探索。它使得各级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有了抓手,使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农村有了奔头。

  建设殷实、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

  以村、乡(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重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要从农民渴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做起,以建制乡(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乡(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乡(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以创建文明村、乡(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政策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人为本,以民为主,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创造主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四在农家”的创建活动,正是顺应了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把农民听起来抽象的工作口号和目标变为他们可以接受的具体内容,切中了广大农民的所思、所盼,并很快受到普遍欢迎。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主,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得到农民认同的新农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模式,突出本地的特点和优势,把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坚持农村的历史文脉、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相融合。要因乡镇制宜,因村户制宜,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不搞统一标准,不搞统一验收,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力,自主开展创建活动。

  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多年来农村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农民依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有效实施自我管理,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党委和政府应做好引导、帮助、协调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必须从“亲民、为民、富民”的宗旨出发,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始终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贯穿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

  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切入、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目前,我们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薄弱。因此,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要小,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实,注意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要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合点。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个结合点上,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既要着眼长远、精心组织,又要立足当前、有序推进;既要引导和鼓励基础好的村户先行一步、率先示范,又要不断总结完善,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的全局,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各项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四在农家”的创建活动,要义就是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建设;实质就是引导农民创造文明、享受文明,并扎扎实实地建设新农村。创建活动正在改变农村千百年来的陋习,全面推动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把乡(镇)、村基层的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使农村基层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这对增强基层班子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

  要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扶持农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真正形成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县、乡(镇)政府应把新农村建设明确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特别要重构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推广、农机服务、信息物流等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保障建设,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要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如户籍、用工、税收等制度的改革,自主创业的支持与奖励,小额创业贷款,公益岗位的补贴,土地占用补偿等。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和途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林牧渔业,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的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的就地转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吸引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要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农保”,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继续推行“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要坚持统筹协调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倾己之力,尽己之能,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张世德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