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盐碱地里走出的富裕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9:24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周颖 通讯员 张士刚 陈爱学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打破常规,在全县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批通上照明用电,第一个建成柏油路,第一个打出深水井,户户通上自来水,村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引领群众迈上了共同富裕之路。那么,仉家村是如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高速发展的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仉家村采访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元芳。见到曹元芳是在仉家村南洼开挖沟渠的施工现场。面前的曹书记沉稳、朴实,眉宇间透露出特有的睿智。我们说明来意,他稍作安排,便与我们

攀谈起来。

  1980年,而立之年的曹元芳担任了仉家村党支部书记。然而,当时的仉家村是唐坊镇出名的穷村。全村处于一大片低洼的盐碱地中,遍地芦草,满目荒凉。粮食产量极低,连群众饮用水都十分困难――打出的水咸得可以腌咸菜,村民不是喝河水就是到邻村带水喝……面对这样的现状,村“两委”班子成员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战胜贫穷,走向富裕。经过无数次心灵的煎熬与历练,村“两委”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要想致富,就得办企业。于是,他们结合村里的实际,在村南那一大片盐碱地上建一座窑厂。缺资金,班子成员齐出动,投门子借,跑银行贷,多方筹资购设备;缺技术,他们到外地请老师,帮助村里带徒弟;建厂房和窑体,全村老少齐上阵。1987年,仉家窑厂建成投产,当年赢利5万元。

  随着窑厂效益一年年增加,村集体经济一步步壮大,但他们没有小富即安、裹足不前,而是紧跟时代脉搏,大踏步前进。1992年,曹元芳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永发面粉厂。1993年,利用靠近潍高路的优势,建起了仉家加油站。三家村办企业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初步显示出了村“两委”一班人超人的胆识与魄力。

  近两年,他们把准市场脉搏,加大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大做招商引资文章。一座座现代化企业在仉家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村里投资50万元对集体房屋进行改造修缮后,从滨州引进了鑫顺达织布厂。该厂总投资达500余万元,占地3400平方米,建有先进生产线2条,全自动有棱织布机24台,主要生产纯棉、化纤、混纺等坯布,年生产能力达100万米,年产值500多万元。他们还针对唐坊镇植棉大镇,棉柴被大量浪费的实际,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博兴、桓台客商投资的宏达棉柴木板加工厂建成。同年,投资达60余万元的卫达渔具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产品远销国外。

  面对成功,仉家村“两委”一班人认为,有钱不等于富裕,让大家过上文明、富足、和谐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富裕。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村里投资20余万元打出深水井,户户通上自来水,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村内主要街道全部建成柏油路,硬化面积达40000平方米,并安装了路灯,彻底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建立奖励扶助制度,对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及上大学、入伍的青年给予一定补助。同时,村“两委”采取措施推动村文化事业建设。村里建有幼儿园、青年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育,整个村人人怡然自得,户户幸福和睦,一派欣欣向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