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学大师张中行的“可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0:46 红网-三湘都市报

  ◇廖保平

  24日凌晨,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关于张老,我首先感兴趣的是他的婚姻。很多人都知张中行先生与杨沫先生有过无

以言说的纠葛,与夫人李芝銮有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多情的先生对婚姻是深有感受的,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吟咏诗句:“添衣问老妻。”张老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可意”的婚姻,即便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围城,总有城里望着城外的心思。张老说自己的婚姻“可过”加一点点“可忍”,我以为是实话实说,不故意夸大自己的幸福,以使之“合乎身份”,很坦然地直面自己,看不出半点的修饰成分,足可以印证熟人对他的评价——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我们也可以把先生的婚姻观看作他为人处世的世界观,这在他与杨沫的纠葛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张中行先生与杨沫先生有过一段相恋的生活,随后黯然分手。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沫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许多人认为其中的余永泽就是张中行,张中行总是讲自己“没有在意”,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甚至还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后来有人著文谈她当年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杨沫去世后,她的子女曾经请张中行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却遭到张中行意外拒绝,“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在张中行的心中仅存的美好片段也终究破灭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耿直而善良,对什么事情都不求“可意”,但求“可过”,还能够接受“可忍”,但是对“不可忍”的人事,他会坚决“拒绝”,哪怕会让人感觉十分“意外”。

  张老的“可过”还表现在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可老人对此却从未有怨言,只要“可过”即行,他甚至还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安于在柴门内做他的布衣学者。

  但是先生对治学却似乎从来没有“可过”过,他博学多识,造诣深厚,淹通中国古典,谙详西方哲学,纵观古今,著作等身。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八卷,共406万字)。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有着深刻的理性思考。

  可见,先生的“可过”其实是一种淡漠名利的精神,只可惜这样的精神已越来越稀少了。诚然,谁都有权利拥有“可意”的婚姻及生活,但是如果为了追逐名利,过上“可意”的生活,而干损人利己的事,那还不如“可过”的好,甚至加一点点“可忍”也不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