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残疾农妇自食其力自强不息--朱秋君的苦乐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1:10 大华网

  □本报记者蔡少铭、张明纯、林馥盛

  9岁时,一场车祸使原本生活充满阳光的她左腿高位截肢,从此只能与拐杖相伴;2001年,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她拄着拐杖,在海边荆棘丛生的荒地里,伴着数不清的泪水和汗水,开垦出了一亩多平地,养猪、喂鸡、种菜;2004年,生活才刚刚好转,她就毅然把领取多年的社会低保金的机会让给别人,她认为,“我残疾,但我能自食其力”。她,就是南

澳县后宅镇城北居民———朱秋君。

  初春的清晨,记者来到深澳镇下马埔村,在朱秋君的养猪“基地”,一阵爽朗的笑声把她送到我们的面前。今年刚满40岁的朱秋君,面容娟秀,未语先笑,在自家的猪圈、鸡棚和菜地间来去自如,浑身上下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年近七旬的赖海涛是她的丈夫,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妻子,只是憨憨地笑。

  好一幅其乐盈盈的幸福画面!

  历尽磨难,居委会的姐妹们帮她打消轻生的念头

  其实,仅仅就在几年前,在深澳下马埔的海边,时而可以看到一位拄着拐杖、满身疲惫、泪流满面的妇女,她,正是朱秋君。自己自幼残疾,丈夫没有固定职业,孩子幼小,生活压在她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太重了,好几次,她徘徊在海边,不由自主有了轻生的念头。

  朱秋君是深澳镇下马埔人。9岁那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她在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一条腿永远离开了她。17年前,23岁的她经人介绍,与50出头的赖海涛建立了小家庭,安家在后宅镇城北居委。由于丈夫年纪偏大,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一家子生活得十分困难,经常要靠着亲友们的接济。

  为了生活,朱秋君尝试着干过很多活。每逢夏秋季节,她跟着大家来到海边捡拾小螺、小蟹,单腿一蹲就是大半天;没有海货捡拾的季节,她起早摸黑跑到下马埔退蔬菜,再到后宅的市场卖,卖完菜后,再把别人丢弃一地的菜叶收集起来,自己在家里养了一头猪。

  坚强的朱秋君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各级政府也从来没有忘记朱秋君。从1997年开始就把她家列入低保对象,每月近300元的低保金常常是她家的“救命钱”;逢年过节,南澳县残联也不忘慰问这个特困户;城北居委会的书记、主任们,更是朱秋君家的常客,实际上,朱秋君的轻生念头正是一次次被居委会这帮热情的姐妹给打消的。2001年春,朱秋君养的那头猪卖出后,她扳着手指头一算,嘿,居然赚了200多块呢!她开心地跑到居委会报告喜讯,几个老姐妹真替朱秋君高兴,觉得养猪对于她一家不失为一条合适的谋生路子。可是,县城住宅场地有限,不可能扩大规模,怎么办?想到朱秋君的娘家就在下马埔,大家建议她到娘家商量看看。这个建议立刻得到朱秋君娘家人的支持,她的兄弟把自己在海边的一片斜坡荒地给她使用;市、县两级残联也给她送来了1000元创业补助金。

  艰苦创业,像蚯蚓一样在地里打滚,4间猪圈搭建了3年

  大家的真诚相帮使朱秋君夫妇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勇气。看着海边那片荆棘丛生的荒地,朱秋君夫妇咬咬牙,在下马埔住了下来。她,拄着拐杖;他,年老体弱———体力比不上人家,他们就把时间都拼上了。每天天还没亮,杂树乱草几乎没过人头的坡地里已经隐约可见两个慢慢挪动的身影,拿朱秋君的话来说,就是“像蚯蚓一样滚爬在泥地里”,直至深夜。就这样,两个人披荆斩棘,每天一米、半米地推进着,终于平整出一小片坡地,搭起一间简陋的石屋,并向人家赊了5头猪崽,里间养猪,两口子就在外间住了下来;屋旁则种上番薯和苞菜,这些可都是猪最喜欢的饲料。宝贵的1000元补助金,被用来牵、引自来水。朱秋君开始自己拄着拐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为了节省费用,朱秋君从来舍不得用自来水冲洗猪圈,每日清晨5点多,她拄着拐杖,挑着两个水桶,摇摇晃晃走到斜坡下数十米外的水渠边,打水、挑水,冲洗猪圈、浇灌蔬菜……尽管每个来回不足百米,可沿途都是陡峭的坡地,还要跨过一个宽近一米、深四五米的横沟,就是对手脚健全的人来说,行走这样一段路也非易事,更何况是拄着拐杖、肩挑两大桶水的她呀!可这些,她咬咬牙,一趟趟、一天天地捱了下来。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第一年,朱秋君饲养的5头猪卖出了好价钱,纯收入3000多元。她的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初次尝到成功滋味的朱秋君没有满足现状,她想到,如果自己饲养母猪,一来可以生猪崽出售,二来也可以自己饲养肉猪。说干就干,她开始养起了母猪。说起当年第一次给自家母猪接生的情形,朱秋君记忆犹新,那是2003年10月的一个晚上,她陪着那只“身怀六甲”的母猪在猪圈里整整呆了2个多小时,当第一头猪崽生下来时,她慌了,根本不敢拿,只能用布把猪崽轻轻的包起来,轻轻放开,一头、两头……母猪一共生了11头猪崽。当时,她开心得逢人就说:“我家的母猪生猪崽啦!”第一批的猪崽,几乎都是闻讯而来的居委会的姐妹们四处帮她兜售出去的。

  如今,朱秋君平整出近1亩菜地,4间猪圈也用3年的时间搭建了起来,养着两头大母猪和一群肉猪,夫妻俩再也不用与猪“共眠”;她也成了周围闻名的猪崽供应户,每年能卖出40多头猪崽,加上自己饲养的肉猪和去年开始喂养的几十只鸡,她家的年收入超过2万元,日子宽裕起来。

  生活好转,想到的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毅然放弃低保

  能够自食其力的朱秋君默默地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2004年岁末的一个晚上,她扳着手指算了又算,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万元户啦。想起多年来一直领取的低保金,她和丈夫商量:“党和政府帮助我们自力更生了,我们是不是该把领取低保金的名额让给他人呀?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更需要帮助的人呢。”丈夫对她的想法非常认同:“以前我们有困难,各级政府和社会都热心帮助,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应该把低保金让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第二天一大早,朱秋君就匆匆赶到城北居委会,把两口子的决定告诉了居委会主任林惠娟大姐。

  林大姐告诉记者,当她听到朱秋君主动提出取消低保金时非常惊讶,毕竟朱秋君是一个残疾人,孩子正在读书,日子刚刚脱贫,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所以,再三劝她仔细考虑清楚。但朱秋君婉言谢绝了,她认为,尽管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还不少,可比起以前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自己要好好珍惜手里的幸福生活,更希望能帮助到其他有需要的人。

  心存感激,教育儿子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

  对党和政府的无言感激,常常自然流露在朱秋君的一言一行中。

  去年深秋,朱秋君即将升上初三的大儿子眼看父母的辛劳,想辍学外出打工,帮补家用,口拙的夫妻俩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天一大早,辗转反侧了一整夜的朱秋君又找到了城北居委会。还是居委会的林惠娟大姐一下子打动了孩子的心:“你今年才16岁,不好好读书,没有高中文凭,怎么能参军去?你不是最想当兵的嘛?要真正帮到你父母亲,就应该好好读书,将来有一番作为,才能报答自己的父母呀!”

  看到孩子回心转意,朱秋君开心极了,她告诉儿子:“我们夫妻俩一个残一个老,这辈子是很难报答党和政府对我们一家的关怀和帮助啦,我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你们身上,只盼着你们能够好好学习,长大后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

  懂事的孩子终于明白了父母亲的心愿,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把升高中、上大学作为目标,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各界对他们家的关爱。

  站在简陋的土屋前,朱秋君对未来信心十足:再开垦一片菜地,攒钱买台抽水机,挖一个小塘来养鱼……她感到,苦日子离她真的越来越远,而幸福的生活正快步向她走来。

  在外人看来,朱秋君的困难大如天,可是,生活不便没有难倒她,经济拮据没有压垮她。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了她的“创业史”。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朱秋君不仅笑容感人,故事动人,而且让人感到她精神上的富足,感到一种强者的无畏。

  (责任编辑:李群、黄幼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