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丁仁能:网民们为什么说教育不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4:41 东方网

  2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再次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见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之所以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教育发展,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具体表现为一组教育发展的数据:到2005年,95%的人享受了“两基”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基本享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在校生超过3800

万,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2300万,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王旭明强调说:“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网民们的看法与王旭明的“成功论”恰恰相反。在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网民们几乎没有认同“中国的教育是成功”这一观点。网民的话相当深刻、相当尖锐。比如,有网民说:“中国改革最不成功的就是教育!现在既出不了大师,又出不了真正有用的人才;倒是出了教育乱扩招,出了教育高收费,出了教育贫困生,出了教育暴发户”,“中国教育成功与否,应该由老百姓来评价”。

  网民与教育部发言人分歧的焦点在于:教育部发言人强调的是教育发展的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及覆盖面;而网民们强调的是教育的培养成本、教育的发展质量以及教育的效益。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会有差异。那么,教育发展的速度快了,规模大了,覆盖面广了,能够上学的人多了,是不是意味着绝大多数老百姓就一定能从中受益呢?显然不是。教育要想让老百姓受益,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让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有一个最佳的效益比,使老百姓觉得送孩子到学校读书合算;二是要让老百姓的子女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能够成人、成才。

  然而,在这两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做得都不成功。从投入产出来看,有人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还有人说,以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均纯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前不久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也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可见,“读高中拖累全家,读大学拖垮全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从人才的培养质量来看,老百姓在支出巨额的教育费用后,并不能使孩子将来一定有好的发展前景。理想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现实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怪圈,让四分之三的学生花钱当四分之一学生的陪读。教育的现状是“上级不满意,百姓不满意,学生不满意,连教师自己也不满意”。

  当然,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止一两个方面,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列举的教育发展数据,虽然也能说明一部分成绩,但要说中国教育很成功,的确为时尚早。


作者:丁仁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