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辞谢“炒作”与浮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4:41 南方周末

  辞谢“炒作”与浮名

  ———读《季羡林:我不是国学大师……》

  □黄伟经

  2006年1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报道,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召开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提出为何文集前言的初稿有“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字眼,但在正式出版前被删去的疑问时,此书主编、季老的学生梁志刚答道,出于对季老的崇敬,原稿确实有“国学大师”等称呼,可是季老看了不高兴,他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们是我的学生,应该是了解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

  据悉,曾有人建议,把领导人和季老的合影收入书中,这类照片是有不少,收进书里可能是个卖点。可是季老不同意。他说一张都不许收,绝不可借领导抬高身价。

  关于这次新书发布会,季老请他的助手李玉洁转达了三条意见:领导公务繁忙,不要请领导到会;不要放我同领导的合影,不能借领导的光宣传自己的书,也不要放我的录像片,放几张照片可以,我季羡林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不要招摇。我们应该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而不是靠领导来炒作。

  读罢上述报道的当天,禁不住给他写去一信,表达我的敬意。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学者作家之一。1980年代初我为组稿到北大探访他,从此相识之后,时有通信联系。也曾多次见面交谈。我在编辑工作上,得到过他不少支持、帮助;多年交往中,在问学、翻译及写作上,也得到过他的鼓励、关心和指点,受益不浅。就我多年所见,这位出身于山东农家的老教授,不仅日常生活简朴,像“乡巴佬”那样粗茶淡饭,布衣布鞋,而且保持着“乡下人”那种憨实、勤奋、自励自强的本色。我深信,他说的那些话,都是他要说、不能不说的肺腑之言,是他一贯为人治学之道的真诚表白。

  本来对图书的出版发行,那些名与实副的出版广告、书刊介绍,不但需要,而且为读者欢迎。而实事求是的书刊推荐,导人识别的图书报道,恰如其分的著作评介等,不仅应该有,而且应当认真做好。

  季老说得好:“我们应当靠书的内容、书的质量赢得读者”。真正内容好、有价值的图书,那些有识见、有创见的学术著作,真实感人、思想与艺术性高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无需多登广告,都会不胫而走,大有读者购阅。近些年,好多种含金量高的散文、回忆录等畅销书,一版再版,重印多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各种图书,都不能等同于供吃、穿、住、行等实用的一般商品。一般商品,在市场上“炒作”哄抬物价,以劣充优,以假货骗人,已足以损害顾客,危害社会。而所有图书,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继承、传播的工具。它们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的结晶,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园地。若果让图书市场也像一般商品市场那样“炒作”,其危害之大,真不知如何估量。

  面对各种腐败现象,知识分子群体尤其需要自尊自重、自守良知、维护和张扬正气的时候,季老辞谢“炒作”与浮名之举,为我们社会,为学界、文坛,树立起一个表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