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避免新农村建设穿新鞋走老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5:25 浙江在线

  假如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算起,“新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里至少已经出现过五次。(3月1日《中新网》)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明确地指出其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就是要求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意味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50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

持城市的倾斜政策之后,面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日益萎缩和萧条,政府开始清还当初为发展工业与城市而向农村借的“贷款”了。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是穿新鞋走老路呢?

  首先是观念要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即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之后,是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记。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指出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其次是制度要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因此,加大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今后制定有关政策和进行改革时围绕这一思路来开展,当前首要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这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同时,架起国家现代制度体系服务乡村社会的桥梁;开放民间金融,让民间组织的血管里流动血液,促进各类农民组织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位,要建立健全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这才是治标之本。

  再次是措施要新。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它各项改革。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同时,要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总之,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要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要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基础上,在新观念、新制度、新措施的推动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作者: 刘纯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