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可持续的生态接力赛——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20:00 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3月2日电(记者龙松林 杨越 王立芳)那天,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唐云舒下乡,与西岭乡大岭山村的村民围坐在一起吃饭,有村民说:“县长,前几天看电视,河南郑州有个桃子新品种,果子漂亮,能不能把这个品种弄到恭城来试试。村里现在最要紧的是品种改良。”

  唐云舒当即拿起手机,拨通了县农业局局长的电话。村民们纷纷敬酒感谢县长。三

天后,大岭山村村支书邹存亮一行3人踏上了北上郑州之路,千里寻良种。

  在恭城采访,听到许多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地方大上小水泥、小冶炼等工业项目,工业出政绩“短平快”,但当时恭城县领导班子认为,当地脱贫的优势在于种果,第一次举全县之力发动千家万户种水果。时任县委书记兰世琦说:“政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能为了出政绩搞短期行为,果树三五年才挂果,虽说本届政府拿不到一分钱财税,也沾不到几年后果农脱贫的政绩,但我们觉得对得起农民。”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的张明沛,曾于1993年至1996年任恭城县委书记。他离任后,江贝村村民龙基明经常给他打电话,一年还两次到南宁来,给他带上自家种的水果。

  龙基明说了一个调田种果的故事:“1993年,张书记上任第三天就到我家听建议,后来我总结的两项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县推广。他叫我调田种果,3年内我家年收入从3000元涨到1万元,当时为调田种果县领导顶住不少压力。”

  张明沛上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水果卖不出去。当时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一时间“水果种多了”的议论此起彼伏。时值恭城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张明沛深入农户,到广东考察市场,得出结论:水果不是种多了,而是种少了。卖不出去是因为质量差,品种单一。

  在调研基础上,张明沛提出“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有人认为抓生态,难见成效。当时有压力,现在证明是对的,走的是循环经济之路。”张明沛说,“像恭城这样的民族山区,招商引资不太切合实际,而农民调田种果增收效应已经显现。生态是生命,沼气是福气,只要生态良性循环,农民受益,哪怕冒点政治风险也要支持。”

  为调田种果而被老干部告状,伍先华可谓开了先例。1990年,时任恭城代理县长的伍先华接到一个指令:用水田种水果,违反政策,要拔掉。伍先华回忆往事,当时去村里调查,但调查的动机是拔果苗,政令已经写好,还没张贴。在平安乡,农民反响强烈:“其他村种水果都富了,为什么不让我们种?”伍先华说,当时的情形是传统农业效益低,已无法满足农民致富的愿望,而市场上粮食供应过剩,种水果能让农民和财政增收。那个拔果苗政令最终没有颁布。实践证明,粮食非但没因减少面积而减产,反而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加大投入等,连年增产。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2003年,县里要“一刀切”禁伐水源林,但这一动议直到2005年才得以实施。现任县委书记蒋洪说,当时时机不成熟:农民的思想不通;对农户、林业部门的损失要进行补偿,县里财力不足;要帮助林农户转产,发展水果、竹子等种植业,需要时间。如果强行实施,将引起农民的反感。“禁”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增收,并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恭城二十年生态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但其可贵之处在于,换了多少任书记、县长,从未发生过“前任种果,后任砍树”的事。正是有了以民为本、以民富为己任的领导干部,恭城生态农业才得以起步,农民才得以摆脱贫困,走上持续增收之路。(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