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记者抓医生收回扣现行还尴尬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0:19 红网

  3月1日下午3时15分,当一名女医药代表走进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医生办公室并紧紧关上门后,守候多时的媒体记者立刻冲进去,将刚刚收下“红包”的张医生堵在屋内,在她口袋里发现了3个“红包”,在还没来得及离去的女医药代表的提包内,发现了51个写有医生姓名的小包,医生和医药代表很尴尬。媒体记者是从医院的报料人处获得消息后提前来到该院,经过两天的守候,终于揭开了该院医生收受医药代表回扣的秘密。(《华商报》2006年3月2日)

  看了这样的新闻,我很佩服记者的新闻策划意识和新闻敏感,很佩服报纸新闻紧贴社会热点的时效意识,更佩服报纸对中央决策的闻风而动意识,因为就在几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度就治理商业贿赂作出部署。

  但是,在敬佩记者的同时,一种无奈的隐忧萦绕心头,记者抓医生收回扣现行还尴尬了谁?到底谁该抓医生收回扣现行?谁最该出现在抓医生收回扣现行的现场?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记者抓医生收回扣现行还尴尬了卫生行政监管部门,抓医生收回扣现行现场最应该出现的人应该是监管医疗回扣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抓医生收回扣现行的现场没有卫生行政部门的人员,仅仅是记者的单枪匹马行为。过去记者暗访总喜欢暗访之后带上执法人员捣毁犯罪窝点,现在记者连卫生行政部门的人员都因为不放心而不让其随同抓现行,这是一种何等尴尬的医疗回扣监管信任危机啊。

  既然每个公立医院,至少有百名左右的医药代表在联系推销药品,全市的医药代表约数千名上下,其“数量十分可观”,为什么监管者视而不见呢?既然医药代表是按照电脑清单“正”字多少给医生回扣,“正”字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举报信,为什么不在技术手段上重视查处呢?既然医药代表总喜欢到医生办公室并紧紧关上门后给医生回扣,为何不可以给每个医生办公室装上监视器呢?既然医药代表一般会在月初两三天内到医院送回扣,为什么不可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守株待兔”呢?过去,谈到医疗回扣难以遏止的原因时,卫生行政监管部门总会无奈地说关键是“难以取证”,那么,记者稍微一守侯就很容易将医生收回扣抓了个现行,记者都觉得不难,为什么一到卫生行政监管部门那里就难了,可见关键是想不想作为。

  记者抓医生收回扣现行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治理医疗回扣如果卫生行政监管部门总喜欢躲起来,总喜欢退避三舍,总喜欢片面理解“阳光总在风雨后”,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医疗回扣,总喜欢强调客观理由,发展到最后形成了顽固的“审扣(回扣)疲劳”,麻木不仁,那么遏止医疗回扣的时间表简直无法预期,中央的“反商业贿赂”大行动必然遇到相当大的羁绊。

  一位女医药代表是这样幡然悔悟的:一天,她无意间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医院的收费处哭,哭声令人悲伤。原来是老太太的儿子得了病,东拼西凑借了3万多元的钱已经用完了,现在医院还要催款。她问了一下老人的药单,才发现医院大都开的是对这种病吃了也没多少效果的高价药品。那一刻她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突然间认识到众多医药代表在药品虚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那么,如果卫生行政监管部门的人能够经常下到医院,多有这样的经历,并且能够因此良心发现而幡然悔悟,那么,治理医疗回扣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你们才是治理医疗回扣的生力军,你们最该出现在治理医疗回扣的前线,别躺在旧体制的安乐窝里睡大觉了,毕竟“反商业贿赂”的“风暴”已经来临,2006年就是医药回扣大限已到之年,就是医药回扣面临正义审判的一年,就是医药回扣要付出惨痛的法律代价的一年,我们有理由期待,治理医疗回扣,卫生行政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反商业贿赂,全国人民在热切期待你们的积极作为!

稿源:红网 作者:魏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