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扬鲁迅精神的李何林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5:0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李何林先生于1904年元旦出生于霍邱县的一个贫苦人家。15岁进入阜阳师范学校读书,课余之暇,爱读《新青年》等刊物,较早地接受了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

  1926年秋,李何林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投笔从戎,奔赴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初,他随军参加二次北伐。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何林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归故乡。1928年,何林参加霍邱暴动。暴动失败后,他避居北平

,在鲁迅扶持的“未名社”投身于革命文艺运动。

  1930年,李何林先生出版《中国文艺论战》和《论鲁迅》两本著作,从书中看出他对鲁迅的景仰与崇敬。这是国内最早总结“革命文学争论”的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专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何林离开北平,来到重庆,撰写《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他的老友田仲济指出:“这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文学思潮巨著”。

  1940年,李何林去云南,经老舍介绍,一度在华中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曾任华北大学国文系主任。1949年3月,何林先生随校进入北平,7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他出任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讲授中国文学和鲁迅研究,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鲁迅研究课的先行者之一,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的生平和杂文》等著作。

  1975年,李何林先生调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创办我国第一所鲁迅研究机构。他领导和主编了《鲁迅手稿全集》《鲁迅年谱》《鲁迅研究资料》和《鲁迅研究动态》,积极组织编纂《鲁迅大辞典》,扩建鲁迅博物馆,革新“鲁迅生平展览”,消除“文革”时期“四人帮”破坏的恶劣影响,恢复鲁迅的历史面貌。何林先生坚持鲁迅方向,深入研究鲁迅,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何林先生因病逝世,终年84岁。他的老友北师大教授钟敬文挽联是:“毕生低首鲁翁,文界君堪称战士;晚岁传薪师大,经筵我恨失良朋。”日本学者木山英雄、伊藤虎丸等四人远隔海天,遥致唁电:“先生学恩波及海外学界,我们深切怀念先生品德清毅而和蔼。”

  李何林先生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执意亲制讣告:“六十多年来,为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人才,坚持“五四”以后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发扬鲁迅精神,驳斥了鲁迅生前和死后一些人对鲁迅的歪曲和污蔑,保卫了鲁迅思想。”李何林先生以朴素的语言,简述自己平生,实事求是,展示出他品格的崇高和死而不已的精神。正如他在逝世的前一年手录鲁迅的一段话“与秀龄同志共勉”:“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李何林先生和鲁迅一样,也是“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的身体力行者。他在教学和各项工作中事必躬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关心青年,奖掖后进,使无数学子如沐春风。师德文品,堪称典范。我作为只知先生大名,未曾面见先生的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贸然写信向先生请教,并将自己所写的粗浅的学习鲁迅的文章寄给先生,并且请他在可能的情况下转天津有关杂志。先生很快地用清秀小楷,工工整整地复函,告之“信和文均奉悉”,信末说:“我已71岁,有肺疾,医令‘全休’,实际休不了,还授课,事务也多。视力日坏,不能写长信。”何林先生带病工作,带病给青年寄稿、复函,当时接信后既非常感动,心中亦十分不安。直到三十多年后写这篇短文时,仍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永远不会忘记何林先生的育人精神,先生的学者风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