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崛起的新黄山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6:38 中国青年报 |
沈正田 黄山市作为全国惟一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省辖市,古老深邃的历史底蕴中又折射着年轻奔放的脉动。古老,因为她是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徽学”的发祥地,名人仕士辈出,徽菜、徽剧、徽雕、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品位极高;年轻,因为她作为建制城市的历史不足二十年,经济社会却 飞速发展,无论是对黄山人,还是每一位莅临这里的客人来说,无不感受到这块土地发生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位显著提升,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十五”建设,黄山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及时完善发展战略,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工业为支撑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快速崛起之路。回眸“十五”览辉煌 5年时间,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弹指一挥间。然而,2001年至2005年这5年,对黄山来说是关键的5年,是攻坚克难、阔步前进的5年,同时也是黄山发展史上辉煌的5年。 这5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长10.4%,高出全省同期增幅0.4%,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1246美元;财政总收入实现五年翻一番。 这5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九五”末的1.5倍和1.4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是“九五”末的2.1倍;实现了乡乡通公路,5.2万人实现脱贫。 这5年,全市大步迈向和谐社会: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进一步扩大,67个乡镇和474个村成为村民自治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平安黄山”建设启动,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和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惩治预防体系建立。经多年努力,该市先后荣获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称号,西递、宏村被央视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旅游经济不断壮大。“十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707.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3.4万人次,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72倍和1.74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创汇2.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4.2%。2005年旅游总收入61.5亿元,入境游客43.3万人次,创汇8000万美元。十五规划中旅游经济指标的全面超额完成,得益于该市一直坚持实施旅游中心战略地位不动摇,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黄山打造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总体要求,从而全面提升了该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 黄山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的“443”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依托旅游、文化、生态、物产四大优势资源,建设成为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让传统文化重放异彩的同时,发挥文化产业功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使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在“打响黄山牌”的战略指引下,该市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十五”期间参与发起举办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浙江经济带”,与上海市、杭州市联手打造“名城一名湖一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与杭州市着力打造“黄山—千岛湖—杭州”名山名水名城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品牌,在长三角形成了“华东+黄山”、“江浙沪+黄山”大旅游产品的格局。以“做好徽文章”为呼应,成功举办了3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承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去年7月成功举办了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9月,大型交响音诗画音乐会———《黄山大合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闪亮登场。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使黄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认为,黄山市以文气聚人气、扬名气、增财气,实现文化由资产向资本的转化,能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持久繁荣。2005年该市接待游客首超1000万人次,龙头地位充分凸显。在起承“十五”与“十一五”的2005年,黄山旅游业的这次升级为未来5年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支撑效应凸现。工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实施工业支撑战略是黄山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工业正在也必将继续引领黄山经济“列车”高速行驶。 在实施工业支撑战略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提出“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原则,及围绕旅游商品开发,大办工业;围绕山区资源开发,大办工业;围绕高新技术商品开发,大办工业,不上一个有污染的项目。与此同时,该市着力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入手,着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治安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投资服务,降低商务成本,从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黄山工业泵有限公司经理程飞告诉记者,为解决企业初期发展资金问题,政府出面征用土地,建设厂房,租赁给公司,公司“借壳下蛋”,完成了初期积累;市委、市政府还不遗余力为企业解决人才问题。在全市工业会议上,该公司提出希望政府举办人才交流会,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市领导当即拍板,并于当月在该市体育馆举办人才交流会。该公司在交流会上一次选招了16人,多数是春节期间务工返乡人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企业需求,又满足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愿望。 浙江台州商人陈富标对该市的投资环境更是赞不绝口,他向记者介绍,他的企业金太阳家俱城是安徽省赴台州招商签约项目,是两省项目中动工最早、产生效益最快的企业之一。公司建成之前由于涉及交通、建委、公交公司、交警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公交车延伸到这里。而公交车的延伸不仅会给包括金太阳在内的十几家企业增加客流量,同时拉大城市的框架。为此该市专门召开了重点项目协调会,市委书记王启敏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在企业开业之前解决公交车站点延伸问题,切实为企业做好服务。2005年5月,该市被浙江省评为全国2005年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之一,标志着该市的外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在该市投资的浙商达300多家,签订投资项目近500个,协议总投资210多亿元。 工业支撑战略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以项目带动促进工业发展,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狠抓园区建设,把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升精细化工产业等级,壮大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培育中药材,茧丝绸等资源型加工企业。十五期间该市紧紧抓住大交通条件改善、要素供给成本较低、发达地区加速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了工业发展力度,工业增加值累计超过“八五”和“九五”时期的总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户,8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累计完成技改投入是九五时期的3倍,兴办经济园区11个,实现产值近60亿元。工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 谋划“十一五”谱华章 5年的攻坚克难,为黄山“十五”画上圆满句号,也为现代新黄山建设和“十一五”发展夯实了基础。2006年新春伊始,黄山市明确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经济总量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率先在全省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和谐发展。市委书记王启敏指出,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工作,在“落实、聚焦、突破”上狠下工夫,坚持做到“六个不动摇”。 坚持实施旅游中心战略不动摇,努力在实现“两个最强”目标上取得新成效。确保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真正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成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坚持实施工业支撑战略不动摇,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迈出新步伐。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实现工业增加值84亿元。 坚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不动摇,努力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真正把黄山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坚持实施统筹发展战略不动摇,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进展。确保“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坚持实施城镇极化战略不动摇,努力在构建国际旅游城市上取得新变化。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动摇,努力在核心竞争力上跃上新台阶。切实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设。 当前,黄山正站在大跨越发展的新起点,正处于奋力崛起的新平台。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50万黄山人民正在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黄山”而戮力同心,黄山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城市名片 人口:147万 游客:1001.3万人次(2005年) 面积:980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南端,与浙江省、江西省交界。 行政区域: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 旅游资源:2处世界遗产地、1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森林公园、1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8处。 市委书记:王启敏 市长:李宏鸣 城市荣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魅力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