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站在前沿看中国——专家评说 “中国制造”背后的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0:22 中国环境报

  孙雪涛

  “中国制造”的标签遍布全球各地,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让“中国制造”的光环蒙上阴影。

  如果我们在为“中国制造”欣喜之时能够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冷静地思考“世

界加工厂”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问题,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掌握核心技术,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涉及到家电、通讯、纺织、医药、机械、化工等十多个行业。2004年我国彩电产量占世界份额55%;洗衣机为30%;电冰箱为20%;空调为70%;摩托车、电风扇和照相机的世界份额也都超过了50%。拖拉机和集装箱生产量的世界份额保持在80%以上。有消息报道,2004年,中国人为美国、加拿大生产了近70%的圣诞节礼物。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同时,国内经济形势如火如荼,突出表现在:进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外汇储备节节升高,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中国人正在努力向小康目标迈进,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正在重新正视中国。

  ■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让“中国制造”的光环蒙上阴影

  世界工厂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大规模的出口制造业。制造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煤炭、电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为基本保障,特别是产品的原材料,“中国制造”中的许多产品的原料都是国内缺乏或必须依赖进口,如石油、特种钢铁、有色金属等。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在已经被瓜分的石油市场中正在艰难地寻找立足之地。目前,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趋向非常敏感,曾有国外学者撰文夸张地比喻中国经济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国际上还有一股势力认为,中国浪费了世界的资源,带来了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也应反思自己,高价购入原材料、低价推销产品,赚取只是蝇头的加工费,给自己留下的是沉重的环境负担。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城市工厂林立,在这里全世界许多大公司都设立了生产和加工基地,这些地方被公认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但这里恰恰又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水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模式。从工业的产出看,大部分是资源高消耗和高污染型,如焦炭、铝业等,这些产品大多用来出口,所以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是在为外国节约资源,污染自己的生存空间。从生产成本及效益上看,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几十倍。在经济高速增长下,我国正潜藏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无法修复的环境灾难。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制造”将受到中国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树立忧患意识,提高经济质量,迎接世界贸易的新挑战

  科技和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现在是发达国家领跑。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耗资源、重污染、低效益的技术和工艺,一些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生产型企业,陆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一些富裕地区转移到穷困的地区,这是痛楚和难以摆脱的选择。正如日本驻华前官员曾撰文分析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障碍时说,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在于机制不活,科研和生产脱节,有潜力的产品研发费用不到日本企业的1/10,重复引进生产线并且关键技术不能消化吸收。在资源利用方面,偏重于开发利用,不注意节约保护,公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比日本差。

  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有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潜力。当前,中国应当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改变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改变贸易结构,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该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全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要提倡创造自己的名牌,鼓励同类企业的联合,组织联合舰队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为“中国制造”欣喜之时能够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冷静地思考“世界加工厂”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掌握核心技术,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