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农民工成了救助站里的“新面孔”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3:48 新华网 |
新华网哈尔滨3月3日电(记者 王建威)记者从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2005年与2004年相比,在救助站救助的生活无着人员中多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2000多名生活无着的农民工成了救助站里的“新面孔”。 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杨卫国说,“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往年只是年底的时候才有少量因拿不到工资等原因的农民工到救助站求助,而去年几乎每天都有二、三个来求助 的农民工,多的时候一个双休日能来20多人,给我们的救助工作也带来了很大压力。”据了解,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2005年共救助7988人,其中农民工达到2818人,占到了救助总量的35%。杨卫国介绍,救助管理站在为这些农民工提供基本食宿后,及时与他们亲属联系,尽快帮助农民工返乡,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民工,由救助管理站为其购买返程车票。 据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人数逐年增多,而素质低、没技能等弱点伴随着盲目流动,使农民工自身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再由于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缺乏,使“打工无门”的农民工甚至失去了生存能力。 杨卫国分析说:农民工“盲目进城打工”,短期内无法找到工作,所带生活费花光,这个群体占到救助农民工的一半以上;农民工打完工后血汗钱被拖欠,最后被“净身出户”,这个群体能占到四分之一;再有就是农民工打工钱被偷、被抢、被骗,这些农民工最后只能来求助。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赵瑞政认为,农民工救助量猛增这一新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生活无着的农民工群体容易采取极端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他建议,从基层到城市应建立起有效的农民工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与市场的有效信息对接,以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组织性和有序性,相关部门应为他们提供更多保障,变“运动式”维权为“制度式”维权,从而使农民工进城后能够“心里有谱、脚下有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