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名家故里:有利有理不妨大胆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20:00 光明网
李月明

  一般来说,大多数历史名人的籍贯是确定的。但也有些名家,你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所以才不断听到有名人故里几方争的消息:齐鲁大地曾有孙子故里之争;豫赣两省有诸葛孔明之争;甘宁两省有皇甫谧归属之争;鹿邑涡阳有老子故里之争;文成青田有刘伯温归属之争;景县枣强董仲舒故里之争。甚至湘黔滇桂有“夜郎”之争;晋豫两省有拼抢愚公里籍之争。

  应该说,这些死了很久的名人,之所以又受到活着的人的青睐,首先是他们的贡献决定的。由于他们的贡献,至今值得人们的怀念,人们敬重他们,以他们和自己的地方有关为荣,心想攀着他们,也算能沾一点灵气?这是其一。同时,有名人就有了旅游资源,就能招徕游客,就有经济收入,这恐怕是主要原因。

  正因为有利,而我们祖先的观点是不言利的,所以,很多人主张莫相争;也正因为争是容易伤和气的,而“和为贵”是我们一向敬仰的境界,所以更有很多人呼吁莫相争。“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嘛,也对!百年以前,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在河南南阳做知府,偏偏这两方因诸葛亮故里一事争的不可开交,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其实他是既不敢开罪当地豪绅,又不愿承当出卖桑梓之名,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算是和了一把稀泥。

  可一向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清朝就有一位学者,叫张学诚,他说:“宇宙各物有切己者,虽缁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

  我就赞赏他“有切己者,虽缁铢不遗”这句话。只要不是无理取闹,有利有理为何不敢大胆争呢?

  争,可以弄清事实。我国的文化传承走过一段至为艰难的历程,清人胡煦就说过:“大抵周后汉初,儒流专门之学,率是口耳授受,故凡有文字可记诵者有传,遇无文字可记诵者无传”。我国有很长一段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即使是有文字以后,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记载也往往不一,再加上历史久远,行政区划沿革,使得原本清楚或者原本就不大清楚的东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形成了很多事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模棱两可。争一争,也许才可以辨真伪、明是非。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然而起的陕西湖南炎帝陵之争,1994年,陕西的宝鸡炎帝陵刚建成一年,国务院又批准了湖南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的申请;炎帝到底在哪儿?两家自然少不了一场笔墨官司。真是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争来争去,最后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提出了“炎帝八世”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八代神农”),认为历史上有8代炎帝,第一世炎帝和第二世炎帝生活在宝鸡境内,此后炎帝部落东迁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到了湖南已为第8世炎帝榆罔。他同时提出,前7代炎帝是火葬,没有陵墓。“炎帝八世”说赢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这一争,不仅带动了两个省的旅游事业,重要的是,拨开时间的迷雾,为我们廓清了一个历史真相。我们过去是不知道有八代炎帝的,甚至是连神农和炎帝是怎么回事也不太清楚。

  同时,争,能极大地引起人们对文化名人和名人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有利于我们弘扬和普及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有些名人,出生地是固定的,但他们一生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区域相当广泛,生前的影响也相当大,其实是经常变动的,这就难免有全国各地对他进行纪念的遗迹,或者流传有他的故事。通过争,说不定可以更广泛地搜集他们的材料,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深刻地挖掘其有价值的精神内涵。比如李白的籍贯,前后争论不已。明朝著名学者李贽为此颇有感慨地发过一番议论: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

  当然,我主张争,主要是指确有根据,有据可查的争,而不是想当然,不是无理取闹。

  依我看,争论的双方只要不是无理取闹,只要能采取平等交流、学术讨论的态度,并能各自不断提供新证据,争是完全可以的。问题是,国家在这些方面是否可以规范一下,在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的争,争来争去,说不定真能争出一片学术上的新天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