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当年大寨铁姑娘 如今市场弄潮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08:55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北京三月四日电题:当年“大寨铁姑娘” 如今市场弄潮儿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昔日大寨传奇的女主人公,如今已年届六旬。“铁姑娘”不再是“铁手铁脚铁肩膀”的经典形象,红色的羊绒衫、精巧的手机、适度得体的淡妆,郭凤莲和大寨一起随着中国 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山西代表团的驻地中苑宾馆,坐在记者面前的郭凤莲乡音未改、笑声爽朗。由她担任董事长的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领导着旗下的十家企业,每年创造一亿元人民币的总收入。但郭凤莲仍谦称,“当年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 当她再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北京,已不愿谈论人民公社时代的是是非非,但她仍坚持认为自己属于“农民阶级”。然而事实上,如今农业收入占大寨总收入的不足万分之一,她本人惟一还跟农村保留着的关系,就是每天坐车从城里到大寨村上班,管理大寨村民集体所有的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她的户口早已迁到城市。一家三代,都住在城里,两个孙子,在城里上学。 “但我的心在农村。”对于郭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曾经是儿时熟悉的口号。“五十年代,这个口号曾经深入人心。那时候我很小,学校的老师教我们唱一首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歌,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位横跨两个时代的传奇人物看来,如今中国重提新农村建设,绝不是对历史概念的简单重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这二十个字勾勒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农村的基本图景。 郭凤莲说话语速很快,脱口而出的民间俗语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但她对中央政策的深刻把握,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高度领悟,又似乎在不断地提醒你,坐在面前的这位老太太,不仅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的“铁姑娘”,也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她认为,建设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不可或缺。 “打铁还得本身硬。”她强调,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 “学艺终身福,是艺不亏人。”她说,人没有一技之长很难保住饭碗。为此,她将在本次人大会议上递交议案,建议发展职业学校,培训农民工的的工作技能。 如今的大寨,人均年收入达到五千五百多元。全国农村将从明年起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这样的优惠,大寨的孩子十三年前就开始享受了,考上大学的每年可以得到一千元的奖学金。同年,村里的老人开始按月领取到养老金。 与很多代表不同,郭凤莲不打算向中央“要政策,要优惠”。她说:“中央财政应该向西部、老少边区倾斜,我们中部省份,虽然比东部差远了,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致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