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人谢世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10:03 南方日报

  杂文专版

  汤世杰

  尽管越是想不到的事越会发生,那几天悼念某位谢世名人的文章如漫天雪花飘舞,还是让我有些意外——行情还真是看涨啊!名人谢世让人感怀,是他们活着时做了些对人类

有益的事情,一旦离去,留下一段情感空白,相识者悼念悼念他,自在情理之中。而盖棺定论,行情看涨,说的是名人的作品,比如字画书籍什么的。但悼念文章借名人之名而行情看涨,就有些诡异了。

  比如某些悼文的作者,我多少也有些了解,以他的德行秉性,就算去拜访过那位名人,充其量也只是匆匆一见吧,要说深交,恐怕纯属子虚乌有。可名人刚刚谢世,一篇洋洋洒洒长达数千字的悼文便横空出世了。蓦然想起前些年另一位名人辞世,此公也有洋洋洒洒的长文,我就奇怪,他怎么像是个专门与名人交往的主啊?想来,真正的伟人、名人、名士,都并非泥塑木偶,尽管未必个个意趣高雅谈吐非凡,也必有特异之处吧,“物以类聚”,他们交友的选择性都极强,倒是肯定的;即便偶尔也礼贤下士甚至白丁,会跟崇敬者来往来往,却断无跟认识他或希望认识他的每个人都成知己的道理。我知道的那类人则几乎每闻噩耗,甚至是各个不同的伟人和名人谢世,都能出手不凡地写出一大篇文章来,也着实让人吃惊。现在有的是各式各样的“星”,此类人我无以名之,姑且就叫他“悼星一族”吧——如此一想,也就一笑了之了。

  不料几天后碰到一位朋友,说起那篇“悼文”也生气得要命:“那是在悼念名人吗?完全是在借机兜售他自己!”朋友既非舞文弄墨之人,也与那篇悼文作者毫无过节,如此愤怒怕事出有因吧,于是再去读那篇悼文,一读还真读出点名堂来了——群众的眼睛真是雪亮的啊。

  每有伟人名士谢世,一场沉痛悼念之中,总少不了有那么几个人来凑热闹。他们突然就忙了起来——说那是“瞎起哄”或许有点冤枉,真疑心他们为了这一天,是早就准备好了,甚至打好了草稿,一闻噩耗便立马翻出来投给媒体,无非何时与名人吃过饭,何时与伟人合过影,何时与名人一起入过厕,“往事”芝麻大一点,加几句煞有介事不着边际的肉麻吹捧,再胡乱掺些水,便成了像模像样的一篇长文。于是在那场注定要轰动一时的悼念潮中,他们如明星般闪闪烁烁地升起,让人刮目相看。但谄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谄媚尽管也可以造成轰动,却是靠虚假、无耻和欺骗造成。细读“悼星”者的文字,会发现一个秘密:对伟人名士的吹捧尽管无以复加,却多是大而无当的虚词,“醉翁之意不在酒”,真着力处只是他自己,那些与名人交往的种种“生动”到让人击掌叫绝的细节,怎么看都像小说,反正名人已乘鹤西去,怎么写都“死无对证”了。

  鲁迅先生真乃火眼金睛,犀利得很呢:“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忆韦素园君》)悼星一族太忙,肯定没时间去读鲁迅,要不他们就该知道,能大声喊出的痛苦从来不是真痛苦,真正的悼念,常常只在心里。何况他们也忘了,名人的可贵,恰在提供了关于“以什么方式终此一生”的答案,他们的离去告诉给活着的人们的,正是人类该如何面对生与死的要诀:人若不以死亡这个大限作为生的警戒,天晓得会胡闹到什么地步。生死如一,要的就是那一点尊严。死得精彩者,正是活得踏实者。“悼星一族”恰恰在这一点上,与名人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图:

  张旭东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