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展示青藏铁路工程的《东方哈达》推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11:18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丁丽洁

  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国叙事”——军旅作家徐剑推出展示青藏铁路工程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

  “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

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2005年“感动中国”将一个特别的奖杯颁给了青藏铁路建设团队。值此之际,由军旅作家徐剑历时五年创作的展示青藏铁路这一世纪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

  该书是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的重点扶持作品之一,金炳华书记始终关心该书的写作。徐剑已经为西藏写了一百多万字。“从江山家国写到民族融合,就这部写得尤其痛苦,几乎有撑不住的感觉。如我在唐古拉山上采访一样。也许我在攀登一种精神的海拔高度。”

  感天动地的世纪工程

  高原病是横亘在每个人面前的生死大关。在格尔木,也许一次感冒引起的肺气肿就有致命的危险。

  “打个比方吧”,徐剑说:“人在海拔2000米的行走时相当于负重20公斤,到了3000米,就相当于负重50公斤,4000米的地方负重就是100公斤。在唐古拉山上,海拔是5231米。我去了四趟,每次在山顶的时间只有一刻钟。但是筑路职工一呆就是四年。中铁十七局要在最高处施工,有一个项目部经理,上山时体重是170多斤。一年后妻子来看他,下了拉萨贡嘎机场的飞机,丈夫就站在七八米之内,她认不出来,因为他瘦得只剩下了120多斤。”

  在唐古拉山顶上,一天之内风雨风雪就有几十场。一百多公里的便道,刚填上土,就被风雪混成泥泽。十七局的职工,买来了彩条布,白天出太阳时掀开,晚上再盖上。有一天晚上雷雨大作,狂风涌起,三公里长的路如果不及时盖上彩条布,第二天这条路就可能成了泥泽,又要重新运土。晚上十一点多钟,一百多名职工从山上搬石头来盖彩条布,最后他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压住彩条布。包括很多女工在内,一百多人像风雪中的雕像一般岿然不动。那是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雪狼出没,棕熊悄然出现,但没有一个人退却,第二天早晨三点,雨停了,风住了,人才撤了回去。

  上世纪50年代修建川藏铁路的时候,有不少工人睡着睡着就死了。川藏公路平均1.5公里就要牺牲一位筑路工人的生命。是什么让青藏铁路的筑路大军保持了“零死亡”的纪录,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坚守下来?

  如果说1990年第一次走上青藏公路给徐剑留下的印象只有“恐惧”二字,那么2002年起,在青藏线采访的经历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印象。优越的供氧条件,让他觉得惊喜和“奢侈”之余,也使他深刻体会到国力昌盛对于一项重大工程所起到的根本性保障。世界上多个国家都曾经修筑过高原铁路,但唯有我国在每个指挥部都配设了1-2台高压氧舱。一旦高原病发,立即将人送入氧舱内将压力回升到平地的水平,然后进行治疗。尽管花费甚高,但是甚至在一些铺轨车上都配置了这样的氧舱,在工人的宿舍里也都配有吸氧设备。在徐剑看来,当人体遭受自然条件的严重挑战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时,唯有从技术和硬件上给予保障才能够谈得上“人文关怀”。

  不仅仅是对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被提升到和“多年冻土”、“高山缺氧”等难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藏羚羊产仔路经楚尔玛平原的施工地点时,中铁十二局宁愿一天损失近千万的经费,停工一周,预留通道,让藏羚羊通过……

  汉藏民族水乳交融的见证

  《东方哈达》摒弃了章节,采取“上行列车”与“下行列车”交错并行的叙述结构。“上行列车”从手执一张站台票走进西藏开始,经历十一站,讲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决策修建青藏铁路的故事、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巨大难题以及筑路人感天动地的事迹;“下行列车”则用铁路道岔来结构,一个道岔,就是一段史诗。

  徐剑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东方哈达”特有的意味——它是汉族人民献给藏族同胞的哈达,也是汉藏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青藏铁路将变成一条承载着文明和机遇的希望之路。

  四年的采访,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民俗、蛮荒与文明、寂灭与永生,徐剑有着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他的笔下书写的是青藏铁路,却不仅仅是这一条铁路,而是汉族与藏族的融合之路。襟连山河的穿越中有大国的梦想与高度,是新格萨尔王般的英雄史诗。万山之祖,千里天路,伟人与凡人,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的中国叙事。

  从最初篡改病历入藏至今,徐剑已经走了八次青藏线,心中所要书写的故事太多太多。他说,他还要写一部西藏文化大散文,也许还会写一部关于西藏的小说。还是那句话:寻找一个民族的精神海拔,青藏高原也许是最后高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