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要“唤醒”英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2:21 环球时报

  

我要“唤醒”英国人
斯蒂芬·佩里

  在中英贸易的历史上,48家集团写下了精彩的一页。50多年前,在新中国遭到西方世界制裁的艰难岁月,斯蒂芬的父亲杰克·佩里与中国政府签订了第一份西方企业与新中国的贸易合同。由杰克·佩里组成的48家集团架起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第一条贸易通道,史称“破冰者”。今天,作为48家集团俱乐部的主席,斯蒂芬·佩里频繁往来于英中之间,许多

熟悉他的中国朋友称呼他“小佩里”。

  小佩里曾在其他场合提到过他父亲第一次到中国的旅程。“我父亲的第一次旅行十分艰难。从伦敦到香港走了7天,然后又用了4天才从香港抵达北京。当时父亲是从香港乘渡船到达今日的珠海,进入中国的。父亲记得船上大约有两三千人,十分拥挤,但船主还是为他在船头腾出一小块地方,摆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对于他这个船上唯一的‘老外’,人们始终报以新奇和友善的微笑。父亲为中国人民的好客所深深感动。”

  一个初春的上午,记者敲开了位于伦敦瑞金公园旁边的斯蒂芬·佩里的家门,立即感受到朋友般的亲切。斯蒂芬一边请记者进门,一边招呼他身怀六甲的妻子与1岁多的小儿子下楼来向记者问好。记者的采访就从中国领导人的两次特殊会见开始。

  ■中国领导人对老朋友怀有深情厚谊

  记者: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近两年访问英国时都专门接见了你,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小佩里:让我感动的是中国领导人对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传统。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与我的谈话都非常亲切、诚恳,他们甚至叫得出“破冰者”代表团所有成员的名字,赞赏他们的远见和勇气,赞赏他们为开拓英中两国的贸易做出的特殊贡献。同时,中国领导人说,今天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同样需要“破冰者”的远见和勇气。

  我在与中国领导人见面前,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读了很多书和文章,因此我能看到很多不同。比如最近,中国和印度签署了石油方面的合同,西方媒体的有些文章说,这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能实行,因为中印一直是竞争对手。但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与印度共享”政策的具体体现。我能理解,中国领导人愿意与印度建立友好的、和谐的关系。我记得父亲曾讲过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印度进口棉花的事。父亲说,中国自己生产很多棉花,它需要进口印度的棉花吗?也许需要,但不是非买不可。这表明中国想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但西方大部分人看不到这一点,有些文章还从坏的方面去理解。

  ■做生意也要有政治头脑

  记者:父亲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小佩里:父亲开始“破冰之旅”时,我只有5岁,还不懂事。但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中国。父亲敢于冲破西方的封锁,开拓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不仅是为了生意。因为当时,他为了去中国辞掉了工作,有两年几乎没有经济收入。他有自己的政治判断,经常给我讲为什么中国、苏联、美国有不同的做法。父亲说,都是做贸易,中国与美苏不同,它不谋求其他国家的利益,总是友善的,可以信赖的。因此,父亲与中国做了40多年贸易,遇到许多风风雨雨,但从来没有中断过与中国的关系。

  我本来是学法律的,想从政,1972年是父亲假称心脏病硬将我拽进了他的公司———伦敦出口公司。30多年过去了,我不后悔走上这条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时期,我第一次访问了中国。至今,我已经访问中国200多次了。

  ■动员英国公司到中国西部投资

  记者:在中英贸易关系正常化以后,您有什么特殊工作吗?

  小佩里:我去中国,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商务,但不只是谈合同。从父亲那里,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我每次去中国,与很多人交谈,每个人都给我举不同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宣布优先开放和发展沿海省市,英国当时的报纸说,这是毫无意义的,根本不可能这样干。但48家集团说,他们肯定会这样做。结果,中国确实做到了。现在,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英国又有人说,中国政府不是认真的。但我们认为,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许多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国领导人知道,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来做这些事。他们不仅知道平衡,而且知道怎样达到平衡。所以,在举行2004年48家集团的新春晚宴时,我把主题定为“到西部去”。

  记者:今年您要做的新主题是什么?

  小佩里:我要“唤醒”英国人。英中关系发展良好,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即将要发生什么,并不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亚洲意味着什么。中国正越来越密切地关注着世界,中国也开始变成世界的强手。我们将看到,欧洲的重要性在减弱、英国的重要性在减弱,而亚洲在加强。

  你看看,每天有多少英国人在飞往北京、上海和广州,或许还有重庆、大连。欧洲新开的3条航线都是专门飞亚洲的,分别到北京、曼谷和首尔。巨大的人流涌往亚洲国家。这是未来20年或25年世界发展最快的地方。你是站在外面,还是加入他们的行列?我们不应只是到中国卖商品,也不仅仅是投资,而是要加入到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的公司中去,去共享亚洲市场。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要让英国人看到中国的变化、亚洲的变化。▲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03日第十七版)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施晓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