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和谐”交响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4:40 深圳特区报

  春暖花开时节,几组数据传递着喜讯: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2005年达到2.5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合作医疗办法经过试行将作重大调整,预计年内惠及的劳务工将达到300万——改革的前沿,开放的窗口,创新的热土,深圳处处荡漾着祥和安康的气息。天地之气,莫大于和。豪情万丈的深圳人,正在精神抖擞地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请看本报今天特别推出的长篇通讯——

  深圳“和谐”交响曲

  本报记者刘众沈清华刘伟王慧琼吴涛马璇

  序曲

  俯瞰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狭长分布,好似一把横放的竖琴。

  25年历史的宏大舞台,“十一五”的开局之春,和谐的“交响”,正在这把中国改革开放创新的琴弦上悠然奏响。

  且听几个欢快的和音——

  人们注意到:2005年1月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黄丽满在大会报告中强调,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建设“和谐深圳”。4个月后,市第四次党代会,新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强调,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使建设“和谐深圳”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这是战略决策上的“和”。

  人们注意到:深圳2005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4926.9亿元,增长15%,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与此同时,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3%、能耗下降2%、水耗下降7%,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达到2.5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一。总量与效益增长,消耗与成本下降,发展的快车,在“有效益的速度”中稳健前行,这是发展模式上的“和”。

  人们注意到:200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万元,调整后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690元/月,居全国各主要城市第一位。户籍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7%的较低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生活水准在可比可看的变化中节节高升,居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是生活质量中的“和”。

  人们还注意到:从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丛飞、郭春园,到温暖鹏城、万人关注的“关爱行动”;从全国无偿献血总量最多的城市,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金质勋章挂在胸前,深圳的文明“海拔”持续上升。关爱安定,诚信有序,这是社会进步里的“和”。

  走进这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还可以发现许多的变化,还可以感受更多的“和”。

  深圳的“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实现的。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两年之内三次到深圳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殷切期望深圳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冀望深圳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古语道:“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征途上,深圳正精神抖擞,大胆探索,勇敢跨越。

  第一乐章

  发展,因“效益”而“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和”的基础。新的发展阶段,深圳以“效益”为标杆,积极实践“紧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转变。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片区的8位居民代表,来到市、区有关部门,感谢政府治理南头半岛空气污染动真格、收实效。

  治理措施之一,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南山热电公司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汽的方式,替代南油片区印染企业自备的35台高耗低效的燃油小锅炉,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6600多吨。而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厂家29根烟囱齐刷刷冒黑烟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蓝天白云。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深圳的出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与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置于轨道一样的并行状态,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发展的好处,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市政府一位干部如是说。

  经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资源、环境、人口、土地等自然资源面临难以为继的现实面前,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历史性地选择了“效益”的坐标。

  这是战略“基因”的重大转折——把“有速度的效益”和“有效益的速度”有机结合,通过效益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把“效益深圳”具体概括为“四个下降,三个提高”。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的显著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经济的增长显著下降、使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

  去年8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要通过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发展模式的不同,往往带来行政理念的差异,需要新的“信号控制系统”。

  去年,《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的出台,则树立起一根新“标杆”。这是继主动请“退”现代化实现时间表后,深圳再一次调整宏观调控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成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和谐社会四大板块,共41项。这些指标除了突出节能降耗外,还强调贴近百姓生活,设计了空气质量优良率、自来水水质国际标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另外还纳入了万人刑事案件数、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公交分担率等。

  明亮的“信号灯”,让“航船”看清方向。

  地处市中心地带的福田区,真转真变,摆脱单纯拼资源、拼土地的项目拉动型模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ABB、中海运、环球资源等相继进驻,38家金融证券及保险公司落户,华强北、中信城市广场等商圈持续畅旺,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去年,该区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达13.16亿元,产生的税收达2.41亿元,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2倍和6倍。

  “福田版本”仅是个案,对全市而言,跨越新标杆,“撑杆”的支点在哪里?

  通过集聚,打破散乱。这是布局上的突破。

  “深圳这口‘油井’二次开采,必须向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化要效益。”市贸工局一位干部表示,建立产业集聚基地,将上下游企业结链抱团,从而腾出空间发展其他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腾笼换鸟。深圳全面启动了服装、内衣、模具、家具、黄金珠宝等9个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它们就像一块块“经济马赛克”镶嵌在城市身上。落户公明的内衣产业集聚基地目前已初步确定7个入驻项目,其中吉田拉链(YKK)项目投资额就达2.5亿美元;位于罗湖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启用后,已新吸引100多家珠宝企业入驻,孕育出5个中国名牌产品。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全面城市化后的深圳刷新和扬弃。如坂田,斥资千万元对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专题规划,还在惠东购买3000亩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借船出海”。目前,已有600家大企业落户坂田,其中不乏华为、万科、索尼、新天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通过“高产”,扩增效益。这是结构上的创新。

  深圳的决策者认识到,在有限的土地上,惟有提高每亩“单产量”才能做大“总产量”。而要种“高产田”,就必须靠自主创新这把“锄头”,培育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夯实深圳发展的桩基。

  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抢先起跑:2006年新年钟声刚刚响起,就出台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引进国内外名校办虚拟大学,培育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打造行业技术创新“暖床”;引进上游产业项目,编织高新技术产业链;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批批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超级稻”接连播种,更成为深圳发展模式转型和追求目标变向的最好注解。

  日立环球存储投资5亿美元在龙岗大工业区兴建“超级硬盘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首批产品运往香港和荷兰。世纪晶源科技公司首期投资30亿元的4个半导体照明核心项目和3个配套项目已开工建设,可年创产值200亿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放大正效应,压减负效应,这是导向上的考量。

  市贸工局一位干部透露,深圳已经明确,“十一五”各项规划不符合循环经济不能出台。“一方面,我们通过引入‘含金量’高的项目推动经济正增长,让人们的‘钱袋子’更充盈;另一方面,又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抵减资源耗费和环境破坏的负效应,让人们的‘生活圈’更舒服。”

  循环的分量,正借“政府之手”发力:率先在全国制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实施意见等;每年安排500万-800万元贴息资金,扶持节能产品、节能项目的发展,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减免税收约2000多万元;对139家“耗能大户”下达限期令,通过节能审计督促其单位耗能在两年内必须下降15%以上。投入近千万元对14家政府机构及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节能改造。

  政府“投石”激起市场涟漪。

  振业集团在其房地产项目振业城中大量采用高科技、环保技术,运用“生态湖水自净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等节能措施,使小区比普通住宅节能最高达50%,受到业主的欢迎,销售火爆。

  跨国公司行动更早。富士施乐深圳公司专门制作了不同颜色和款式的垃圾箱,回收的生活垃圾送往垃圾发电厂用以发电,报废的生产设施交由合作处理商分解成有用的零件、铁块,废弃塑料转化成塑胶球用以生产塑胶制品。据悉,该公司每个月在垃圾处理上的收益就达1万多元。

  来自市贸工局的一组数据令人惊喜:

  去年深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993.8千瓦时(不含自发电),同比下降5.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21.3吨,同比下降12%。与此同时,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工业增加值14.9亿元,同比增长6.6%;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工业产值58.62亿元,同比增长7.9%。

  两降两升,两负两正,显示“效益深圳”这根“指挥棒”在工业领域已初显威力。

  第二乐章

  安定,因“法治”而“和”

  新兴的移民城市,最大的口岸城市,经济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这是深圳发展与稳定的特殊性。依法治市,关注民生,化解矛盾,安定有序,这是深圳对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探索。

  新年大年初六,李鸿忠同志来到自己挂点包干的宝安区光明街道办。

  在圳美社区,走进居委会活动室,他招呼社区干部坐下来,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来的目的,一方面是看望大家,向大家拜年,另一方面主要是想了解社区的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情况,听大家讲讲社区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什么建议。”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基层干部心里热乎乎的。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是关键,是前提。于是,决定将今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

  李鸿忠在调研中反复强调,衡量基层基础年各项工作开展得如何、效果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三个多少”,即市区领导的精力投放了多少、基层社区工作面貌改变了多少、涉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解决了多少。

  春节期间,深圳其他市领导也分别深入到各自的挂点包干街道,看望基层干部群众,开展调研。一时间,重心下移、扎根基层,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党政机关中蔚然成风。

  安定、有序,是衡量一座城市“和”与“不和”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城市管理“有效”或“失效”的试金石。年轻的深圳,不断审视着来自发展中的诸多挑战。

  专家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又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这一特点,在深圳同样存在。深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全国最大的口岸城市,每天仅过往罗湖桥的人流就有近百万人次,相当每天一座中等城市“搬家”。同时又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员比例严重倒挂。双重特性,决定了城市人口结构的多元、复杂、流动,进一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深圳的破解路径,在不断探索中确立——“和”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不是折中主义的媚俗。要依靠法治,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协调、安定、有序。

  把法律交给群众,让更多的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深圳的经验之一。

  2001年,中宣部、司法部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深圳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普法工作品牌,宣传活动年年都呈现出新特点。2002年,近4万名群众参加活动;2003年市普法办委托著名漫画家设计制作了“普法小博士”卡通形象,增强了普法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2005年,市普法办推出“十百千万”系列宣传活动,组织万名义工,利用节假日把法律知识送到劳务工的身边。

  不久前,一位在深圳居住多年的内地退休老干部给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寄来一封题为“做一个讲法治的现代公民”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广大市民群众中引发了一场讲法治的大讨论。全市广大群众纷纷建言,倡导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争做讲法治的现代公民,深圳的法治氛围更加浓厚。

  “民心工程”贴近群众,法律援助温暖人心,是深圳的又一特点。

  2003年,市司法局公布实施了《深圳市法律援助便民承诺》,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均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实现了全年“法律援助365天在岗在线”,缩短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7天。目前,全市大部分街道都有了法律援助工作站。

  与此同时,市法律援助机构专门为广大外来劳务工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尤其对群体性劳资纠纷实行“特事特办”。去年9月,在短短20天时间内,就帮助200名外来劳务工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知情权是法治时代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听证则是保障市民群众知情权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深圳,从价格调整到城市管理,从政策制定到法规出台,听证制度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2004年5月31日,市物价局就调整物业管理收费举行听证会,听证代表们对有关单位公布的收费方案多处内容提出质疑,结果原定的调整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市物价局一位干部说:“地铁票价不是物价局算出来的,而是根据民情民意定的。”

  为了更好地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深圳从市领导到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人大代表都坚持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在深圳,领导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

  2004年8月31日,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通了“民心桥”节目。开播以来,李鸿忠等市领导和多个政府部门一把手陆续担任嘉宾,与市民直接进行对话。“民心桥”开播一年多,群众反映的问题70%以上有了答复或得到解决。

  建立沟通机制、畅顺民意渠道,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1月4日,由深圳市纪委、市监察局、市信访办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主办的《直通车》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以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纾解民难为目标,打造一辆民意直通车、服务直通车、监督直通车。

  人民调解制度,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经验”,在解决深圳社会矛盾纠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办六约社区,经过十余年的孕育、成长,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专兼结合、网络化的人民调解“六约模式”,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六约居委会是横岗街道办乃至龙岗区的经济大户,流动人口超过10万,7个社区,300多家各类企业……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看来,企业多、外来人员多,因劳资纠纷“出事”的概率肯定也就少不了。六约居委会把人民调解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的及时搜集上。他们在下辖的7个村民小组和300多家企业设立了民事纠纷和信访苗头信息员共310多人,形成了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信息员四级网络。2005年,社区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57例,其中调解成功543例,成功率达97%,涉及2000多名当事人,金额超过300万元,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今年1月23日深夜,六约社区牛始埔居民小组内的一个手袋厂的老板突然弃厂逃逸。时值春节前夕,百余名等着工资回家过年的工人情绪激动,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身为调委会主任的李胜强闻讯,立即召集调解员赶赴工厂,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紧急协调劳动站等部门进行处理,一直坚持到凌晨1点多才离开。次日上午,调委会工作人员又想方设法做通房东的思想工作,由房东拿出160多万元,垫付了工人的工资。等李胜强和其他调解员为最后一名工人发放完工资,已是晚上8点多了。

  据统计,深圳每年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也成倍增长:2002年,3000宗;2003年,6000多宗;2004年,12000多宗,去年更达到了24297宗。人民调解已成为深圳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乐章

  群体,因“平等”而“和”

  上千万人口,劳务工占600多万,全国独一无二。关爱劳务工群体,让他们平等、愉快地融入这座城市,是深圳建设和谐之城难点所在,特点所在,关键所在。

  “大家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离开了外来建设者,就没有深圳。”

  “你们都是深圳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爱护的对象。”

  2004年春节前夕,深圳市主要领导与劳务工座谈,发出肺腑之言。

  深圳一直为劳务工营造“家”的氛围。不管你来自何处,也不管你的户口在不在这里,只要同在这片热土,就是“深圳人”,深圳就是你的家。

  2000年,时任南太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王喜全当选了市三届人大代表,成为深圳乃至全省第一位劳务工人大代表。之后,劳务工当选深圳各级人大代表,成为平常事。

  2004年2月,重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新条例涵盖了特区内所有企业及其员工,只要满足一定条件,非深圳户口的投保员工同样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此条例一出,劳务工和户籍员工一样可以在特区退休养老。

  去年5月21日,26岁的高级电工杨广兴高采烈地拿着“户口迁移证”、“深圳市‘农转非’人口入户指标卡”来到南园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他是首位通过“招调工”入户深圳的农业户口高级技能人才。从此,深圳招调工政策向农业户口的高技能人才敞开大门,打破了以往在引进技能人才上的城乡限制。

  淡化户籍,同享权利。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十大爱心人物、百名优秀义工等评选活动,取消户籍限制,不重“身份”重贡献,评上优秀义工的,还可免试调入。

  为劳务工提供周到服务,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深圳不遗余力,不断创新。

  今年春节过后,涌入深圳的数以万计劳务工,一踏上这片土地,便感受到了浓浓暖意。

  2月13日至28日,“春风行动”先后举办劳务工免费专场招聘会31场,吸引近18万劳务工应聘。为了方便劳务工求职,有关部门印制了10万份“春风卡”免费发放,卡上有劳动保障部门推荐的“放心职介服务单位”名单、求职就业指南、维权注意事项、举报电话、城市生活安全须知和劳动力需求情况等内容,被劳务工视为“护身符”。

  不断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让劳务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去年7月1日起,深圳大幅调高最低工资,特区内涨到690元/月,特区外涨到580元/月。调整后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居第一位。据有关部门透露,今年最低工资还将大幅提高。

  2005年3月1日,《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正式试行,《办法》规定,劳务工合作医疗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交8元,个人交4元。每人每年报销的医疗费最高可达6万元。试行首日,龙岗区丰荣电子厂22岁的女工王江月因感冒前往合作医疗试点医院看病,拿了药,结果自己只掏了7元钱。“真是很实惠!”她由衷的感叹,道出了许许多多劳务工的心声。

  合作医疗试行后,《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认为深圳的创举为解决劳务工就医难问题,探出了一条新路。

  上月26日,有关部门表示,合作医疗办法经过试行将作重大调整,调整之后,参保范围将从制造业扩大到所有企业,门诊报销比例从74.42%增至79.1%,住院报销由35.28%增至62.02%,就医点和门诊药品目录也将扩大范围。这些调整将带给劳务工更大实惠。据介绍,目前合作医疗试点区域已经扩大到4879家企业,124万劳务工参加了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单位达到132家。预计年内惠及的劳务工将达到300万。

  在政府眼里,劳务工利益无小事,吃饭问题也是大事。

  去年,罗湖区专门出台《关于社会力量兴办劳务工集体食堂的优惠措施》,规定优先办理劳务工食堂的各种证照审批,在卫生、工商、环保、税收、土地使用、房屋租赁等收费方面给予适度减免。不到一年,仅劳务工聚集的莲塘工业区,就先后新建和改造了劳务工大食堂10多家,2万多劳务工不仅吃得便宜,而且放心。

  物质上关心,精神上关怀。不断丰富劳务工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素质,一直受到深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这些年来,逢年过节,各级政府都要组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仅去年开展电影进社区、工厂活动,就放映公益电影2065场,观众110万人次。

  2005年5月,围绕“享受文化权利,展示文艺风采,营造家园氛围,共建和谐深圳”主题,首届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隆重举行。文化节期间共举办活动192项,600多场展演先后登场。在罗湖斯比泰等厂区文艺演出现场,有关部门将《劳务工读本》、《劳动合同条例》等宣传册子及计生用品放在桌面,在向青工们发放小册子的同时,热情回答他们的咨询。湖南籍青工罗丽高兴地说:“不用出厂区就可以看到文艺表演,还能了解那么多东西,这个文化节既有看头还管用!”

  在深圳,劳务工娱乐的文化场所不断增加、完善。全市由区、街道和社区建设的文化广场有160个,占地总面积144.6万平方米,年均开展活动约一万余场次,主要参与者就是劳务工。

  保护劳务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深圳态度坚决,敢作敢为。

  2005年,深圳针对不同时期特点,开展了“春雷”、“飓风”、“旋风”、“零欠薪”、“雷霆”等一系列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活动,打击欠薪行为。共检查用人单位35216家,涉及劳动者600多万人次,查处违法案件9386宗,为劳动者追回欠薪2.9亿元。

  政府维护劳务工权益,守法经营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成为劳务工的“温暖之家”。春节过后,在一些企业感叹招工难的情况下,拥有8000员工的雅骏眼镜厂没登广告,只是在厂门口贴了个告示,就招齐了1000名新工人。雅骏靠的是从不迟发工资形成的良好口碑。

  维护劳务工权益,深圳靠铁腕行动,靠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维权机制。2004年12月1日,《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企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员工工资的,可以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目前,深圳已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维权网络,全市工会有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822个,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6817家。在工会等部门牵头下,全市累计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22749家,覆盖职工297万人。

  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没有忘记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是这座城市“和谐”的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深圳市针对“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零行动”。

  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福田区在实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中,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列为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未能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及相应处罚。通过“订单式培训”和挖掘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全区417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灭零”目标。

  在政府帮助下,陈满驱的小儿子陈海升被安排当上了出租房管理协管员,67岁的他高兴地说:“第一次有了轻松的感觉!“至去年底,全市共帮助有就业愿望的2900多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家1人以上就业。

  几年来,深圳先后制定了涉及困难失业人员托底安置、小额担保贷款等20项鼓励优惠政策和配套性实施办法,再就业政策体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从2003年至2005年,深圳每年都投入7000万元资金用于再就业。现在,失业员工每年可参加2次由政府资助学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每次资助最高可达2000元;想自主创业的失业人员可以向政府申请,获得最高两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困难失业人员就业托底的岗位工资也提高到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达到1000元以上。

  此外,《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深圳市残疾人特殊困难救济补助办法》等救助低保群众、残疾人的政策法规也纷纷出台。强有力的保障,让困难群众有了“靠山”。

  第四乐章

  环境,因“保护”而“和”

  GDP增长年均超过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同时增长5倍多,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3.5倍。深圳打破“先破坏后治理”怪圈,形成“在开发中保护”有效模式。

  到过深圳的人,都会对滨海大道的红树林驻足称赞。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惟一保留在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68公顷,每年有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那翩翩起舞的白鹭群成为深圳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为深圳高标准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动写照。

  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这似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怪圈。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化学品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提出了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严峻现实。

  深圳,勇敢地向怪圈发起挑战——摆脱“先破坏后治理”,践行“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

  20多年来,深圳GDP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但同时,生态环境保持在较高水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5倍多,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3.5倍,实现了双赢。并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等多项货真价实的荣誉。目前,深圳正向创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迈进。绿色,构成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基本色。

  保护,首先从规划源头开始。

  去年6月,深圳公布了全国首个基本生态控制线,总面积达1083.5平方公里。深圳这种打破传统的规划思路,从“建设规划”转变到“禁止建设的规划”,用“反规划”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活空间。

  控制线内,主要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以及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特区外海拔超过80米的高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其他需要进行基本生态控制的区域共六类土地。

  同年11月1日,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梧桐山、七娘山、羊台山、大鹏半岛等这些接近自然的敏感点,开始成为保护的“重中之重”。目前,深圳正积极推动人大立法,把这条“生态绿线”用法律方式长期固定下来。这条“高压线”,无论谁触了线,都将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保护,体现在产业政策的调控。

  特区成立初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注意吸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深刻教训,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建设,从环保角度制定了产业政策,确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先进工业,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禁止和控制发展污染企业和项目。产业政策这只“无形之手”为深圳城市和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资料显示,在全国82个大中城市中,深圳市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固体废物排放、产生量分别为全国最低。

  同时,深圳还利用拥有特区立法权优势,注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规,将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从1992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20多部法规。深圳市环保部门也先后制订了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管理规定》、《环境保护行政违法行为处罚实施办法》等40多项规定。同时,在政府投资导向目录中,明确列入环保不允许项目。此外,市政府还把市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使全市环保工作具有连续性、法定性。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构建绿色GDP考核机制。

  深圳一手抓营建,一手抓整治。从“净畅宁”工程到“梳理行动”,深圳累计拆除了4000多万平方米的乱搭建,关闭、完成治理一批不合格的采石场;投资1.5亿元对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进行了截污,每日截污达12万吨,目前这些河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的目标;通过“电子取证”、实行车辆环保分类、为公交企业提供清洁柴油等措施,继续重拳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严格环保项目审批,仅去年就有265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被否决,占全部环境影响审批项目的5%左右;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仅去年就查处735家违法企业,处罚总额达2700多万元,创历年之最。这些措施使深圳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保护,还来自全民参与。

  在深圳,有许多动人故事在传颂,深圳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他们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热爱与呵护。每年植树节前夕,部队、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单位都踊跃参与,共同植下“军民共建林”、“企业林”、“家庭林”等,形成“爱护花草树木、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风尚。据统计,目前我市的公民绿化意识达到90%。从1982年到2005年,全市800多万人次参加植树,平均每人至少植树4棵。爱意在心中,总想将绿留。深圳笔架山公园有人毁绿一事经群众向市领导举报,最后该公园负责人被撤职。

  在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公示期间,规划部门收到的107份正式意见和建议中,持赞同意见的共97条,一位姓丁的老人留言:将深圳“寸土寸金”的一半土地面积,划进不可开发的生态控制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大手笔,是紧约束下求发展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真转真变”的“真勇气”。

  第五乐章

  文化,因“品质”促“和”

  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建设“和谐之城”,必须培育和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爱心文化,奉献文化,宽容文化,深圳文化的品质,如同粘合剂,使鹏城成为一片和谐绿洲。

  深圳的城市名片是什么?笔直的深南大道是,高耸的地王大厦是,高效的政府服务是,新型的文化品质尤其是。

  1月24日,来自单亲家庭的小方拿着两张门票,蹦蹦跳跳地和妈妈一起第一次来到深圳园博园游览。在“好莱坞超级巨型昆虫探险乐园”,见到了超级大昆虫、巨型树叶等原本只能在好莱坞电影中才能看到的东西,小方情不自禁地对妈妈说:“真好玩!”

  作为深圳第三届关爱行动的内容之一,和小方一样,全市有2000多名贫困青少年的家庭,获赠了6000多张、价值30万元的园博园门票。

  营造爱心文化,深圳做得扎实有效。

  3年前,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策划并推动的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喊出了“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响亮口号。在首届关爱行动期间,500多项关爱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的热心参与。机关干部敲开了困难群众的家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帮扶;政府财政先后拨款,启动帮困扶弱基金;公安部门开展“进万家门、办万件事”活动;卫生部门开展“微笑工程”,让121名唇腭裂儿童成功实施了手术;各级领导看望困难户7723户,1.58万人次……

  关爱行动让鹏城大街小巷,到处涌动着爱的暖流,这里的冬天不再寒冷!前两届关爱行动共筹集善款6000多万元,让许多困难群众受到救助。据深圳九鼎文化调查公司的问卷调查,首届关爱行动期间,深圳人的“关爱指数”提升了48%。

  200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点评深圳关爱行动,认为它营造了“团结、温馨、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

  打造奉献文化,深圳体现在默默的行动中。

  2月9日晚,央视一套“200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一位来自深圳的获奖者引人注目。

  主持人敬一丹饱含深情地宣读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此刻,台下观众席上许多人悄悄流下热泪。

  这位获奖者就是被178个贫困孩子叫做“爸爸”的丛飞,他以15898票名列“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第三名。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被他的事迹打动着。

  这些年深圳涌现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典型人物:曾柳英、臧金贵、贺方军、李鸿霖、郭春园……他们的身份不同,或为普通教师、医生,或为局级干部、居委会主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他们身上,都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奉献”。

  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并付诸实在的行动。深圳数次提炼“深圳精神”,但“奉献”二字始终没有丢。

  丛飞事迹见报不久,李鸿忠等市领导就亲自前往医院看望。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发文,号召全市人民学习丛飞帮困助弱、无私奉献的精神。

  去年8月,许宗衡同志率领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贵州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对口帮扶暨经贸合作备忘录》,当年为贵州安排帮扶资金5000万元。10年来,总计为贵州提供了财政性扶持资金4亿多元。

  据统计,深圳多年来共帮扶全国10个省(自治区)、60多个县(市),帮扶资金共计74.75亿元;深圳人在全国建设了150多所希望小学;深圳共花费2433万元资金,为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1000多人。

  去年夏天,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面对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深圳人迅速行动,市领导带头捐款。仅7月12日,全市就募集捐款4000万元,各种物资整整装满34辆大卡车。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专门从龙岗坐车来到市区,捐了330元钱和自己刚买的新衣服。

  近4年来,深圳骨髓库有11000多名自愿者资料入库,为210多名患者配型成功,有36位市民无偿捐献干细胞,分别移植给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及深圳等地的白血病患者。

  奉献,已经成为深圳的文化品格。

  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义工组织,如今注册义工近14万,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14岁,50.9%具有大专学历。全市参加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

  去年7月1日,全国第一部义工法《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实施后的几个月,深圳每月报名加入义工的人数以50%的速度递增。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深圳,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人愿意做义工。

  深圳已经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全国无偿献血总量最多的城市;无偿捐献血液100%满足临床医疗最早的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稀有血资源库。

  在倡导奉献文化的同时,深圳还大力打造诚信文化、宽容文化。“崇尚成功,宽容失败”被写进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红红火火的“诚信建设”工程,使企业、个人的信用系统不断完善。

  爱心文化,奉献文化,宽容文化,实质也是“和”的文化,它是社会的粘合剂。人人有爱心,个个讲奉献,社会就会和和美美。

  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并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坚实的文化保障。

  每年11月是深圳的读书月,书籍的芬芳,洒满深圳的大街小巷。

  读书论坛、优秀出版物进社区、十大书香家庭评选、我喜爱的书房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多彩,火爆鹏城。作为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读书活动,六届读书月共吸引2000多万人次参与,而且一届比一届多,去年第六届读书月直接参与者630万人次。政府有形的手,为爱书的深圳人搭建起阅读的平台。

  像读书月一样,政府致力打造了一大批响当当的文化节庆品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深圳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节、少儿艺术花会、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百万市民学英语等,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深圳艺术学校学生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技压群雄,令人惊叹地夺得第一名。之后,陈萨、张昊辰、何其真等少年钢琴英才,陆续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使深圳这座城市因钢琴而在世界上更加闻名。

  市委市政府抓住难得机遇,提出了要把深圳建成“钢琴之城”。目前各项工作长足推进,深圳已有琴行120多家,拥有钢琴的家庭不下10万户。仅蛇口这个约有1.5万户人家的地方,钢琴拥有量达到了2000多台,普及率在10%以上。深圳的琴声不仅来自剧场、学校、琴行、酒店,更多地从市民家庭的窗口飘出。

  深圳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经过3年多的努力,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如今平均每个街道都建有一个图书(馆)室,基本达到了每1.5万人建有一个社区图书馆。通借通还已经实现,图书馆网络共享工程已建成近300多个基层网点,许多人梦想中的“数字图书馆”在深圳已初具雏形。市民不出家门,就可坐享图书馆服务。

  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素质。如今,深圳“文化植被”上的新绿郁郁葱葱,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市民“涵养”其间,素质不断提高。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不断繁荣发展的深圳文化,提供着巨大的精神动力,让这座城市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坚实!

  图:深圳已经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全国无偿献血总量最多的城市;无偿捐献血液100%满足临床医疗最早的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稀有血资源库。图为武警战士昨日在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参加献血活动。本报记者李伟文通讯员彭凯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