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6:00 光明网

  风正潮平竞百舸,政通人和又一春。

  今天,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此前两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已经召开。我们热烈祝贺“两会”隆重举行,向出席“两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在代表和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的“两会”一定能够开成民主、求实、团结、稳定、鼓劲的大会。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两会”的进程,举国关心;对“两会”的决策,万众瞩目。今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代表和委员将听取、审议和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并将就此提出重要的建议。“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地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会”的顺利召开,将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凝聚和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过去的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快速地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了新的历史征程。一年来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也十分繁重。完成好今年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在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上取得新进展;要高度重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努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新文化的形成和新农民的成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新文化、新农民形成和成长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以制度创新来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艺术标准和市场标准有机地协调起来,做到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强大的精神武器。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形成自主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继续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评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十五”期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即将在“两会”上审议和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将确定“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标、战略重点、重大改革措施和主要政策取向,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以及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我们相信,通过“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建言献策,“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实际操作。全国人民对“两会”寄予了厚望。“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共商国是,共议发展,一定会不负使命,履行并完成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义务。预祝“两会”取得圆满成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