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何必过分渲染"时尚雷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9:41 东方网

  万润龙作品集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有一本新书的造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本新书的书名为《雷锋1940-1962》。在笔者所见到的“造势新闻”中,用得最多的词汇是“时尚”一词,称雷锋本来就是个“时尚青年”。

  为了引证雷锋当年的“时尚”,造势者强调突出了新收录的照片和文字:雷锋的初恋女友、雷锋骑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飙车”、雷锋拎着时尚的编织篮在天安门前留影、雷

锋当兵之前写过的爱情小说、诗歌;有新闻甚至突出介绍:300多张雷锋及初恋女友照片首次被公开;还收录了近年来雷锋FLASH、潮流T恤等具有波普倾向的文化现象;因此,能“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觉冲击”。

  如果是让今天的读者了解一位完整的雷锋形象,笔者认为无可厚非。但造势者却以否定以往的学雷锋作为造势的陪衬。选录如下:一味追求雷锋精神的高大全形象反而容易落入“假大空”的窠臼;雷锋的形象被完全概念化了,这给后来人学习雷锋留下了抹不掉的隔阂;过去由于宣传的需要,我们所感受到的雷锋远离了这些“世俗”的东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人们对雷锋及其精神的理解打了折扣,甚至引起逆反心理;复原真实的雷锋要比过去一直在片面拔高雷锋更有学习意义;我们印象中的雷锋形象,无疑是令人崇敬的,可这样的雷锋形象太高大、太伟岸了,高大伟岸得近乎一尊神,人们在顶礼膜拜的同时,会觉得他离我们太过遥远;普通人就会觉得这样的榜样难以企及,而不得不敬而远之。

  笔者发现,媒体发布的以上论述,均源于这本新书的编辑。一家媒体记录了这位编辑的原话:“以往我们看过很多关于雷锋的书,但遗憾的是,不少书由于观念灌输的需要,表达生硬,使人们产生反感抗拒的心理,雷锋的形象也概念化了,而对于生于七八十年代的这一代人来说,在理解‘雷锋精神’时,更是有些隔膜。”

  笔者并不否认雷锋生活中有时尚和浪漫的内容,但不能认同眼下某些人为雷锋所贴的“时尚”标签,而对那种全盘否定以往学雷锋历史的说法更不能接受。

  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笔者至今对源于1962年3月5日又持续至今的学雷锋历程充满留恋,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中的许多名句至今烂熟于心,丝毫没有“高大全”“假大空”“概念化”的印象,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逆反心理”,产生过“抹不掉的隔阂”,更从来没有对雷锋这个榜样“敬而远之”。相反,对于眼下为雷锋贴上“时尚”标签的造势言论,以及强加给雷锋的“波谱倾向”(编者注:“波谱”,艺术流派,以反叛正统为特征),则感到了莫名的惊诧,产生了逆反心理。

  笔者以为,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但今天的时代却依然需要雷锋精神。当年学雷锋的主要内涵,包括追求理想、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乐当螺丝钉等等、等等,恰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因此永远不会过时。离开了这些精神的本质,弄一些“初恋女友”“飚车”“爱情诗”之类的照片和文字,就企图说明一个“完整的雷锋”,就企图否定以往学雷锋的历史,真有点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味道。

  笔者情愿希望为雷锋贴“时尚”标签的造势者本意只是为了推销新书而摆的噱头,只是这个噱头摆得太离谱了。


作者:万润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