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迈入“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10: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综合报道3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展开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南亚之行,其中对印度的访问被视为重头戏。美国和印度的战略家们对此都予以高度关注,将布什之行看作美印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味着“双方痛苦历史的大门将就此关闭”。有的美国媒体甚至将这次访问和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意义相提并论。

  人们往往喜欢发掘美印两国的“共同点”来说明美印合作的必然性。例如,一个号

称是全球“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另一个则号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民主”、“资本主义”以及“英语国家”被认为是促成两国必然结成坚定同盟的因素。

  布什本人对于他的印度之行也抱有厚望,早在访问之前,布什先后两次发表演讲,重点阐述印度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经济的重要意义。美印关系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已经由过去拉一个打一个转变为现在将敌对双方都拉入自己的阵营,并借助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保持友好关系的优势,控制整个南亚的政治和解进程,进而为美国改造大中东,确保能源通道创造条件,同时又借此围堵中国。从经济角度考虑,资本的原始欲望仍然是推动美印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印度成为除了中国之外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加之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商人绝不愿意错过到印度挣取大把钞票的机会,必然要求政府加强两国关系。

  布什的期望无可厚非,但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所描写的那样,印度既是机遇之乡,但也会是令人失望之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今的世界霸主,也有可能遭遇昔日“日不落帝国”同样的失落。

  本版文字:曾向融

  印度关键词———

  1.宝莱坞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建于1977年、占地200多公顷的电影拍摄基地———孟买电影城位于该市市郊,为大量印度国产片的制作提供了一流的外景地。因孟买的英文名字Bombay以字母B开头,印度人习惯将孟买的电影城叫做“宝莱坞”(Bollywood),与美国的“好莱坞”(Hollywood)仅一字之差。

  2.班加罗尔

  作为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是一座美丽而令人骄傲的城市。虽然只有500万的人口,但上缴个人所得税在印度的城市中却名列第二(第一位的孟买有1800万人口),素有“科技之都”、“印度硅谷”甚至“亚洲硅谷”之称。

  3.泰姬陵

  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无论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了印度,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这座举世闻名的爱情丰碑。当然也有例外。虽然布什第一次访问印度,但他并没有陪夫人劳拉参观泰姬陵,这使劳拉心里很不爽。

  泰姬陵位于亚穆纳河畔,相传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亡妻修建的陵墓。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泰姬陵始建于1632年,历时22年才完工。来自印度全境和中亚成千上万的工匠为修建这座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陵墓奉献了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本报综合报道)

  “印度无处不在”

  本报综合报道今年1月底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个明星国家,它就是印度。整个论坛期间,印度派出了为去年两倍的政界和工商界领导人,出席了大小200多场会议,发表了60多场演讲,宣扬印度多样的文化、政府有力的经济改革政策等,将印度塑造为与达沃斯成员共谋经济发展的新型世界制造业中心、可靠的外资流入国和知识经济输出国。

  在达沃斯自我推销

  早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展示印度的经济发展优势,不被其他国家发展势头所掩盖,印度政府和工商界联手斥资400万美元策划了一个全方位的印度公关宣传计划,像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一个飞速发展的印度。

  在苏黎世刚下飞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人士就能感受到印度的存在,到处都是宣传印度的大型广告牌。到了达沃斯,写有“印度无处不在”、“崛起速度最快的自由市场国家”等口号的标语随处可见。当人们步入会场,很可能听到印度人的声音,数十家世界级印度公司的CEO来到这里寻找商机,一个由印度政府官员、工商业人士、知识精英组成的“梦幻团队”到这里推销他们的国家。

  宝莱坞歌舞大显身手

  在会议空闲期,印度代表团用印度传统的佳肴美酒和艺术展览继续吸引与会者的目光。宝莱坞歌舞大显身手,成为印度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特别武器。达沃斯论坛最后一晚,印度借一场耗时4个小时的宝莱坞歌舞表演震撼谢幕。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披着一件印度披肩,一边吃着印度风味的咖喱鸡肉,一边跟戴尔公司谈论这个国家的前景。

  印度巴加吉摩托车制造公司总裁拉胡尔·巴加吉说:“如果印度5年前在达沃斯论坛上摆出如此大的阵势,很可能会贻笑大方。因为当你的产品质量很差的时候,没人敢做这样的宣传。但是现在的印度,已经有这个实力和信心。”

  多国政要纷纷访问

  一方面是印度人的主动出击,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则是多个国家领导人对印度的登门造访。

  在布什访问印度之前的两个星期,法国总统希拉克到访印度。在希拉克之前的两个星期,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也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

  这一系列访问活动都发生在六周内。这些国家为何如此钟情于印度?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之所以频频向印度示好,无疑跟印度经济迈入“快车道”有关。

  “机遇之乡”也有软肋

  本报综合报道印度过去10多年的经济表现,正在改变世人对印度的传统印象。在过去15年间,印度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超过6%,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的国家。2005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5%,今年其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保持这一速度。很多观察家认为,在今后数十年间,印度经济将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加之印度人口众多,广阔的市场和不断增加的投资机会使这里成为“机遇之乡”。

  超越英国和日本

  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家曾经发表一份报告,预测今后50年内,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能够维持在5%~6%的水平,人均收入将能增长35倍,印度在2050年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20年内超过英国,30年内超过日本。此外,印度领导人也曾经提出在2020年使印度成为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

  经济自由化和开放导向的改革措施与印度特有的资源结构和当代国际经济分工新环境相结合,率先在软件外包和IT服务领域结出硕果。

  如今,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不断扩大,并迅速出现一批全球闻名并仍在快速成长的企业。IBM瞄准的新世纪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唯一非美国本土的企业就是印度IT服务巨头威普罗公司(WIPRO)。

  在过去10多年里,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增长30多倍。软件业已成为印度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出口部门,而且印度企业界并不满足53%的年增长率,他们的目标是100%,并称只要基础设施和高素质人力资源有保证,每年翻一番不成问题。有媒体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业的超级大国。

  “亚洲硅谷”令人艳羡

  自1991年印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来,其南部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名声越来越大,这座有着“花园城市”、“英国人的度假地”等美誉的城市还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亚洲硅谷”,成为很多城市乃至国家艳羡的对象。

  在班加罗尔,知名企业随处可见,如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通用电气、西门子等等。城内地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早期开发的电子城基本饱和后,印度最大的财团塔塔公司和新加坡一家企业联手在城东开发了新的高科技园区。

  目前,印度在通讯和IT领域逐渐成为美国服务业的主要合作对象,即美国人的工作被“外包”到印度,或是印度的技术人才“进口”到美国。美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00亿美元,是1992年的3倍;1993年~2005年间,印度股市的资金流入有40%是来自美国;2004年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金额接近1991年的60倍。显然,美国资本家不会放过趁印度经济发展来捞取钞票的大好时机,必然要求布什政府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摆在显著的位置。这也正是推动美印关系发展的资本推动力。

  基础设施落后是死穴

  然而,印度有其自身的软肋。例如,贫富对立、城乡对立严重。在瓦杰帕伊政府执政期间,由于采取了照顾精英阶层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并没有惠及广大贫困人口,最后在大选中落败。辛格上台后,推出了照顾底层民众的《最低共同纲领》,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让规模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的人口脱离贫困,谈何容易。

  此外,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死穴。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陈旧的机场和拥挤的港口使进出口极为困难。新德里、孟买机场的拥挤、混乱,经常出现的反对私有化的罢工,更将印度的两大门户机场陷于瘫痪。甚至有人说,出印度机场的道路,可能是世界上车速最慢的。

  美印合作各打各的算盘

  本报综合报道布什印度之行距上一次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印度已经相隔了6年时间。这6年里,美印关系转眼间经历了寒暑之变。2003年,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的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将印度定性为对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无足轻重以及核不扩散体制的“捣蛋”国家。到了2005年,印度就被美国国务卿赖斯吹捧为美国要极力培养为“世界大国”的超级候选人。

  美国:意在一石三鸟

  美印两国关系如此深刻而戏剧性的转变,人们更多地从双方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需求来解读。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举可谓一石三鸟:第一,把印度纳入美国在亚洲的战略轨道,利用印度牵制亚洲地区大国的崛起,保持亚洲的力量平衡;第二,通过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挤压俄罗斯在印度和南亚的军火市场和战略空间;第三,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巩固美国途经印度洋的海上石油生命线。

  位于东方大国与中东地区之间,印度被美国视为地缘上的“天然盟友”。有人形容紧密的印美关系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一项发展”,甚至还有人把布什这次访问印度与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相提并论,认为将产生同样的地缘政治地震。

  印度:着眼本国利益

  但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性的主权国家,印度也有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否则不会义无反顾地支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充当美国在亚洲遏止他国崛起的马前卒。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言,印度最先考虑的是本国利益。

  媒体认为,印度之所以与美国交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首先,印度希望通过与美国拉近关系,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其次,通过扩大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得到美国的承认,挤进核俱乐部,进而实现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最后,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多从俄罗斯引进,印度希望从美国购买更先进、实用的装备,促进军事装备的多元化。

  印度报纸《亚洲时代》编辑阿克巴尔指出,曾经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国内民族独立情绪高涨。“印度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对内实行民主,对外却实施专制……印度人不愿听命于美国,也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专制。”阿克巴尔说。

  迎来“海归”回归潮

  本报综合报道由于印度工人在美国和印度之间迁移,美印之间的商业往来已经得到大大加强。在过去的50年间,大量的印度人离开祖国,在阿联酋、英国以及美国寻求财富。

  但1991年以来,随着印度经济更为开放和管制放松,外国公司开始将巨额资金投向印度。这个时候,移居国外的印度人发现,他们能带回国内的最好的礼物是他们自己。

  杜特·卡鲁日就是这样一位印度“海归”。1997年,杜特·卡鲁日离开了印度跑到美国,在那里为一家加拿大的软件公司工作,希望在海外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年后,他获得提升,掌握公司在美国的业务。这时他回乡探望年迈的母亲。然而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吃了一惊:不断出现的新商店、大量的汽车以及印度人对技术的热情。

  由于不想错失机遇,卡鲁日放弃了六位数的薪水和新式住宅,回到印度为一家集团公司工作。他的妻女也随他回到印度。

  《华盛顿邮报》称,这种移民的回归在印度日益普遍。移民国外的印度人正像卡鲁日一样发现,有时候回国就是最好的发展路径。他们在国内购置海滨别墅,按在美国的方式布置房间,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转型就不那么简单了。

  他们不再自己开车,而有司机代劳。卡鲁日是少数几个能够按时到达会场的公司高层领导人之一。他的同事们都遵循“印度标准时间”,也就是“迟到”。回国五年后,卡鲁日的孩子讲英语时已经带有印度口音。

  然而,这些“海归”们克服了这种文化冲突,表示他们只是追随美国带来的机会才回到国内。“如果你想跟上最新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要待在印度。”卡鲁日说,“技术正在印度得到发展,而在美国被消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