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呼吁沿海城市给予外来工市民待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10:27 南方新闻网

  “请给外来工一间廉租房”

  全国政协委员厉有为呼吁沿海城市着手考虑外来工居住需要,给予他们市民待遇

  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怎样才能在城市里找到一片栖身之所,扎根安家?在当前城市房价高企的情况下,不外乎暂居宿舍、外出租房等几种方式。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深
圳原市委书记厉有为提出了一条可供外来人口选择的可能:他建议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应改变过去只为本地户籍特困人口提供廉租房的做法,在未来建设更多的廉租房,并打开闸门接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他们市民待遇。

  如何解决以农民工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重重困境,是厉有为多年一直关心的问题。

  “忽略外来工需求,不公平”

  去年“两会”上,他共提交了8个提案,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民工问题的。在他今年提出的9个提案中,1/3针对的都是农民工问题。厉有为告诉记者,之所以如此重视进城农民工待遇问题,主要是因为解决好他们的问题,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关键。“他们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他们容易吗?如果继续忽略他们的需求,那就太不公平了。”他说。

  

房价高企,外来工一房难求

  厉有为之所以关注到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主要是源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以及珠三角缺工等问题。“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深圳近千万外来工中,农民工占了绝大部分。要想让他们在城市里稳定下来,首先要有固定的收入,其次要有固定的居所。可对于很多在城里工作了多年的农民工来说,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稳定收入,但要想买房却很困难,恐怕倾其所有都难以实现。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城市政府有责任把他们留下来。”

  住廉租房考虑设准入门槛

  经过一段时期的思考,厉有为对政府向外来工(以农民工为主)提供廉租房的操作思路已初步成形。他建议,除在工业区、商业区内预留土地给企业建设员工宿舍外,政府还应同步在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周边以免除地价的方式建设廉租房,面向的对象既包括城市特困家庭,也应包括那些在城市打工多年,已有一定工作业绩,且居住条件较差的外来工家庭租住。他甚至已为这些人构想了一个准入门槛:在本市打工连续3年以上,并符合一定文化、年龄、技能条件的,可考虑允许其申请廉租房。“这一制度设计还可以与户籍制度相配合。例如,符合打工3年条件的,可转入蓝印户口,起码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申请廉租房待遇;打工者再过若干年,连续工作成绩优良者,可以转为常住红印户口,可享受的市民待遇更多。”

  深圳拟建2000万平方米廉租房

  以深圳为例,假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廉租房的话,会不会引来更多的外来人员,加剧深圳面临的人口矛盾?“没有合适的岗位,你来深圳也不可能留下来呀。我提出的政策建议对外来工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更何况我们现在经常有缺工现象发生。”他说。

  去年,深圳在实施

房地产调控政策时,提出了未来兴建2000万平方米廉租房的设想。对此,厉有为认为,深圳建设大量廉租房是个好事,但他建议应改变过去只提供给本地户籍特困家庭的做法,在建成后把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也考虑进去。

  本报记者李斌

  回应

  深圳:正着手研究解决

  “结合深圳的情况,我很支持这种观点。”昨天,在获知厉有为提出这个建议后,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锋博士立即给予了积极回应。他十分赞同厉有为的观点,“深圳80%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因此,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对深圳尤显迫切。”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是深圳市国土房管局下设的研究机构,该中心去年提出的房地产

宏观调控措施建议大部分均被政府采纳。因此,它提出的房地产政策建议在深圳带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

  王锋透露,深圳市国土部门目前正在接受建设部委托,研究如何解决暂住人口住房问题的有关课题。同时,从解决中低收入水平人口住房需要的角度,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相关策略。“落实外来非户籍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保障,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好处。关于这些问题,深圳在今年应该会有一些新意出来。”他肯定地说。具体到制度设计上,王锋认为,对于大量在深外来人口来说,政府如果提供廉租房也不可能一下子便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且在执行过程中应该设置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开始房源较少时,可以把准入条件设得高一点,比如要求是在深圳工作5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以后房源多了,可以逐步降低准入门槛。“

  另有深圳市国土部门人士透露,深圳去年提出的未来十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廉租房定位便是公共租赁性住房,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低收入非户籍人口。但该人士透露,深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土地资源稀缺的限制,这2000万平方米全部依靠新建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未来的房源供应上将多方入手,例如盘活存量土地、加快城中村改造、没收违建房源充实廉租房房源等。

  本报记者李斌

  广州:“条件尚不成熟”

  昨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也考虑过如何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但在廉租住房保障政策是否对其开放这点上,“目前还有很多细节必须考虑,条件也不成熟”。

  据了解,广州199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廉租房政策,由政府投资建房解决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尽管已基本解决这些人的住房问题,但目前还有大量不符合双特困户条件,而经济也相当困难的家庭需要解决住房。下一步,要力争解决这些市民的住房需求。

  据称,就目前情况而言,廉租房或租金补贴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的条件尚未成熟,仍有大量细节需要慎重考虑。比如广州市双特困户是在经民政部门核定后,方可租住廉租房或领取租金补贴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如何来界定他们享受相关政策的具体标准,比如有无房子、经济收入等。单纯依靠广州市财政的力量目前还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委员的建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明确表示:缺乏实际操作性。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庞大,纳入统一管理难度巨大;加上许多外来工甚至未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根本谈不上住房补贴等福利。另外,政府开辟的工业园和科技园都会建设与企业配套的住房设施,为外来工提供宿舍。

  资深房产专家韩世同也坦言:委员的想法过于“超前”了。广州市为双特困户发放租金补贴的标准相当严格,外来工流动性强,相关标准难以界定。而一般的工厂会给打工仔租床位,农民工和建筑工会住工棚,一些蓝领、白领来穗之前就会解决租房问题。“企业不能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全都推给政府,目前我们的社会福利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本报记者肖小冰实习生彭小云

  他们这样住:16人挤在三房一厅

  赵可初两口子来深圳4年多,但他们从没单独住过一间房,不知“私人空间”为何物。

  赵可初在一家商城做清洁工,每月工资680元,吃住都不包,没有任何补助。40岁的年纪,能找到这样一份正当的工作,她还是很满足的,何况“还有商场的垃圾可以捡来卖钱”。赵可初有个女儿,在老家读书,而她的老公因为岁数大,没有任何技能,一直处在失业中,偶尔冒着被抓的风险出去踩踩三轮挣点辛苦钱,赵可初两口子的日子过得艰难而拮据。

  不足100平方米,住了七家人

  赵可初和老公现在住在深圳福田区福滨南一栋老住宅区的3室1厅中,说起来能把人吓一跳:这套不到100平方米的旧房里住着7家、16口人,赵可初夫妻俩和另外两家住在客厅里。

  十多平方米的客厅两侧,摆着两个双层木架床,床上和床边的桌椅及柜子上,凌乱地放着衣服、电扇、电饭煲等各种家什——这些就是3家人所有的家当。在这套3房1厅的旧单元房中,家庭不是以套或房为单位的,而是以床或铺为单位。

  东边床的上铺,是60岁的老李在深圳的“家”,下铺就是赵可初夫妻俩的“家”,对面下铺则是赵可初老公的侄子李恒祥一家3口的“家”。

  稍稍像个家样的是其中两间房,分别住着两夫妻,另一间房则住着两家人,每个床边都有块布,做“遮羞”之用。这7家人、16人全部都来自湖南韶东的同一个村,虽然大多只是做着超市营业员、商场清洁工等收入低的工作,但属于正当职业。

  “有廉租房时,首先通知我们”

  昨天下午4时,上夜班的赵可初躺在被子里穿上衣服,起床到公用厨房用自家的橱具炒菜做饭吃。而她老公则躺进她刚才的被窝睡觉——他们的床只有1.1米宽,平时睡觉很挤,他“接班享受”一下。

  60多岁的老李住在赵可初两口子的上铺,从来没有尝过住单间的滋味,刚来深圳时他和两个人合住1间小房,每个月房租、水电要花100多元还觉得有点吃紧。现在这套房房租是1600元,按床位收费,每个200元,老李住不起,只好和赵可初两口子分享一个床。

  赵可初也很想有个单间住住,但以她家的经济条件是“绝对不可能”的,她老公算了算账:200元钱左右房租的房子根本没有,超过这个数,他们就没吃饭的钱了。临走时,赵可初两口子嘱咐记者:“什么时候有廉租房了,第一个通知我们啊!”

  本报记者刘晓燕陈铭

  图:

  两名外来工在一个商品房建设工地施工。他们为城市竖起了一幢幢高楼,但自己想买一套这样的住房却很困难。

  CFP供图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