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能让大学城成为“学生的村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17:48 云南日报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曹智、李宣良)“大学城没有围墙,但决不能没有文化氛围。”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邵国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能让大学城成为‘学生的村落’,现有许多大学城的办学模式必须改变。”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合并、高校扩招的不断推进,大学城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

地上崛起。

  邵国培对国内多个大学城进行调研后发现,现有许多大学城的建设和运行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城内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也缺乏参加社会实践或创业的机会。

  邵国培说,国外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大学城,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这就导致了建设和运行中的三个缺乏。”邵国培说。一是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许多高校虽然建了新校区,但高校的领导和大部分教师仍居住在老的校区,他们只是大学城里的“过客”,许多老师见了学生可能都不认识,就更别说交流了。没有老师的大学城,变成了“学生的村落”。二是缺乏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别说大型图书馆、先进实验室等仍保留在老校区中,在大学城内难觅踪影,甚至就连高年级的学生也很少到大学城去。三是缺乏社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各地大学城的建设往往没能跟科技园、企业园、文化园很好地配套起来,对于处在相对偏远环境中的学生来说,难以获得足够的接触社会、勤工俭学、自主创业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大学就是办氛围。邵国培建议,在注重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必须注重大学城学术氛围的建设,培育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中普遍推行导师制,促使更多教师到大学城内居住;加快图书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进行科学规划,使大学城的建设迈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大学城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逐步成为大学科技工业园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中国的‘剑桥’和‘硅谷’。” 邵国培充满期待地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