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两会专访:新农村建设是重大的战略转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2:03 红网 | |
两会期间,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话题热得发烫,长期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这一阵子更是忙得不可开交。3月3日,刚刚参加完一个研讨会后,利用晚饭前的间隙,丁力接受了潇湘晨报记者的专访。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记者(以下简称记):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近3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体都是围绕着三农问题作文章。我们现在提的建设新农村,从农村建设的历史考察,它新在哪里? 丁力(以下简称丁):与历史上的农村建设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新”是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要有根本性的变动,就是要把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农业农民农村集中。从1949年革命胜利起,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城市。这么多年来,实际上国家把大部分财力物力都集中于城市。现在讲建设新农村,意味着这种格局将有根本性变化。第二个“新”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发展农村产业。过去我们讲解决三农问题都是停留在农民的层面,由政府的官员组织农民,没有新的生产力产生,农村依然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我们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使农民增收,从而带动整个农村面貌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的“新”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新农村建设重视企业参与 记:现在到处都在提建设新农村,您觉得建设新农村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丁:建设新农村是以产业为主,中央的20字方针里,第一句话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主要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所以,建设新农村的主导力量还是从事这些产业的企业和农民,不能光说是农民,一定要包括企业。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力量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力量。企业包括四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原来在农村的乡镇企业,现在大都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第二支力量就是城市工商业进入农村,比如超市,第三支力量是在农村的国有农场,第四支力量是农村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的外资企业。这四支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广大农民结合,将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精简乡镇机构需要过渡期 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精简乡镇机构,是否有必要? 丁:税费改革前,乡镇机构在催款要粮和计划生育方面的任务繁重。农业税取消以后,乡镇干部催款要粮的任务没有了,而随着计划生育奖励办法的实施,乡镇干部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压力也变得小多了。因此,现在整个乡镇机构需要转变职能。因此,很多地方精简机构和人员,我觉得也是必要的。 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还不能马上把乡镇这一级撤掉。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先发育县一级的功能,要县能直接、有力地对农村进行管理,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是农村自治的发育,农民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只有这两个条件都达到了,乡镇层级才可以考虑精简合并弱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实现这两个条件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如何向城市转移劳动力 记:农村发展了,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如何实现顺利合理的转移,是个大问题。有人提出通过城市化来解决这一问题,前景如何? 丁:城市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从国外经验看,日本、韩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村“过疏化”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空心化,剩下一些老弱病残者,三四十岁的人回到农村后什么事也干不了。因此,他们反而希望城里人到农村去。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个大问题。原来我们的观点是,只要建立城市群,然后农村劳动力就可以转移到城市,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事与愿违。 从中长期的趋势来看,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且受到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城市化的规模和进展,不可能也不应该急剧扩张,而应该适合国民经济的平稳过渡。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的劳动力是要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城市,也还要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农村。 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效果很不错。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造福更多人。 丁:关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分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继续转移,政府也要为转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在家务农的农民,他们今后的出路问题。如果说要做培训的话,也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能够转入城市就业,另一方面,也应该提高他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变成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本领。这两个事情都要解决好,才能使建设新农村有骨干力量。 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养不起 记:很多农民希望自己的家乡有个全面的改观,公共事业能像城市那样发达,这就涉及到资金问题,建设新农村钱从哪儿来? 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费用是相当大的,现在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初步估算,一个村要改变面貌,要500万元以上的资金,全国就是3万亿,显然国家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怎么办?还是要靠各方面的力量,既要有政府的公共资金,也要靠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建设自己的家园,还要注意企业的作用和社会的各种力量。 现在山东各地出现了企业建新村的热潮,就是企业通过农村土地的整治腾出宅基地,用来发展产业。因此,这里有一个鼓励企业进入农村的政策问题,即怎样让企业有积极性,吸引社会各方的资金来进行农村的公共事业建设。比如湖南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也出现了把水利设施包给社会力量和企业,使他们以后可以收水费,这样就引来了社会资金兴修水利。 在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打开思路,不能走国家大包大揽的路。一是包不过来,二是养不起,即使建成也维持不了很长时间。 启动农村市场提供契机 记:农村是个巨大的市场,如何启动农村市拉动消费也是个老话题了,今后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丁:新农村建设将为启动农村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不光是农民个体的消费,而是整个群体甚至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巨大的需要。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新农村建设以产业为主,能使这种需求来得更加合理,我们最怕的是脱离产业的投资,比如建楼堂馆所,不能产生效益,属完全消耗,而产业投资可以带来收益,带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的平衡,我们现在一般都比较注意一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二产业搞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实际上,在促进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城里的超市延伸到农村去了,农民的消费自然就方便了,更容易上档次;农资的连锁超市进了农村,那么农资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就能得到保证。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把城市和农村的市场真正打通。(潇湘晨报特派北京记者 陈 立) 丁力简介:1977年上大学,上大学前在北京建材局、首钢、北京冶金局宣传处工作过,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研究所工作,1983年到国家体改委研究国民经济、企业发展和企业改革,1991年到农业部。现任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来源潇湘晨报记者陈立) 稿源:红网 作者:陈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