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的孤独与郎咸平的喧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9:31 南方新闻网 | |
推荐 一段时间以来,张维迎和郎咸平二位先生都是大众媒体上当之无愧的明星人物。不同的是,张维迎总是被“骂”,郎咸平总是被“捧”。 近日,张维迎的一些观点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正 他在专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就针对国企改革中的利益问题进行了学术上的阐释。书中讨论了最优委托权的问题,认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分配给最难以监督而又最重要的成员,而经营者正是企业中最难以监督而又最重要的成员,所以,由他们索取剩余导致的激励损失最小。在随后的《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论文中,他进一步说明了国企改革与利益群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而郎咸平先生把问题一次性简化为标准的所有者与经理人关系,立刻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过,理论上的简化替代不了实践的复杂性,改革的问题从来都是在实践当中解决的。由此,决策者并未采纳郎咸平广受支持的高论也就是意料当中的事情了。历史的逻辑依然按自己的既定方式在前进,空留一段逻辑的历史给学术界和公众作为讨论的好题材。 笼统地来说,张维迎等被“骂”的学者认为要先做那些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是一种实践的逻辑;而郎咸平等被“捧”的学者则认为无论如何要先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理想的逻辑。应该做的事情无疑是所有人都欢迎,但却很可能是根本就无法做的,硬要去做只会导致更大的风险和损失。遗憾的是,那些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虽然切实可行,却可能被大多数人排斥。这就是转轨经济的困境所在。 (原载3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石岩,本报有删节)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