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是办给富人的?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22:48 红网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对记者讲了自己的见解: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 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据新华社3月6日电)笔者之所以要引述这么长一段新闻事实,是为了防止自己,也防止读者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见解产生断章取义和误读。经过发言人这么一“捋”,问题就清楚了,原来“上学贵”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太多的人因为缺少理性而自找烦恼。而且,清华、北大原本就不是办给平民大众的,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只能由富人来享用。所谓“存在即合理”,眼下的一切都是有定数、有道理的,教育部和大学并不需要改变什么,需要改进的倒是公众,把观念统一到教育部提供的“教育消费论”上来,一切烦恼便烟消云散了。但是,也正因为我们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所以有几个问题一时还是无法弄明白,难免求教于发言人。 其一,北大、清华是花了谁的血汗钱办起来的?或者换一种方式发问,为什么北大、清华成了优质教育资源,而其他高校没有?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十分有限,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教育发展不是基础教育优先而是高等教育优先,高等教育中也是那些名校优先获得了财政投入的“真金白银”。这些“真金白银”是全体人民的血汗钱,可是为什么这些高校“一阔就变脸”了呢?越是有限的、优质的资源,就越是花费了人民的血汗钱,即便按照市场的理论,这些资源也应当由人民,而不是独独由拍得出票子的富人去享用。 其二,我们这个社会人才选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谁都知道,全国人民合力建设了北大、清华,但到底不能人人都去上北大、清华。那么,决定谁去谁不去的标准和尺度到底是什么,更具体一点说,是经济实力还是智力实力?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智力实力一直是遴选人才的不二标准,并且被公认为最为公平的标准。那么,今天我们倒要倒退到隋唐以前搞什么钱财标准了?这是市场经济的胜利,还是公平意识的倒退?在经济实力为上的标准之下,富人势必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穷者必然丧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遇,如果贫富差别加剧导致社会和谐丧失,那么富人垄断了清华、北大又有什么意义? 其三,这番话为什么如此耳熟?由高等教育是消费推导出来的“教育消费论”,很难叫人不想起“教育产业化”。教育部不是说自己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吗,这“教育消费论”又从何谈起?有钱的就买1万元的衣服,没钱的就买100元的衣服。有钱的就买我造的天价楼房,没钱的就请去租房。一个只为富人办大学,一个只为富人造豪宅,两句话是多么相像!问题是,造房子的老板可以信口开河,角色和素质使然。但官员以人民利益为上,为什么说出话来与干买卖的一样口气? 最后,还想问一问:清华、北大真的是办给富人的吗? 稿源:红网 作者:周之南 |